姜瓖這段日子很煩惱,十分的煩惱。
姜瓖,陝西延川縣人,原是明朝掛鎮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官。崇禎十七年三月大順軍攻克太原后,他主動派人聯絡,投降了大順政權。
同年五月,傳來了大順軍在山海關戰敗、放棄北京的消息,姜瓖又發動叛亂,殺害大順軍守將張天琳,歸附了清朝。
由於他在起兵叛亂奪得大同的時候並不了解清廷有入主中原的意圖,擁立了一個名叫朱鼎珊的明朝宗室以續先帝之祀,被清廷斥為大不合理並大不敬。
七月十五日,姜瓖不得不上疏請求原諒自己不學無術之罪,並且要求解臣兵柄,另選賢能,讓自己休息田間,從此有生之日皆歌詠太平之年矣。
清攝政王多爾袞一面讓他繼續充當大同總兵,一面警告他洗心易慮,倘仍前不悛,越分干預,國有定法,毋自取戾。
這年十月,他奉命抽調大同地區的精銳兵馬跟隨英親王阿濟格西征,在鎮壓陝北大順軍高一功等部時頗為賣力。
沒想到次年七月他被叫到北京,由大學士剛林秉承攝政王多爾袞的意旨進行質訊,指責他順治元年六月初八日上表歸順清廷,七月間卻用明朝崇禎年號發給文武官員劄符,又擁戴明朝宗室棗強王,此罪不小。姜瓖跪在地上解釋清兵入關之初人心未定,不得不採取一些權宜之計,原不敢有二心。
剛林又無中生有地斥責他去年冬英王西征路出大同,你心生疑慮。最後,才宣布,今大清恩寬,王上令旨許功罪相准,往事並不追究。着你仍鎮大同,洗心滌慮,竭力盡心,以報國家大恩。
姜瓖自以為不費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區拱手獻給了清廷,接着又在陝西榆林擊敗大順軍,不僅功高無賞,反而備受猜疑。他一肚子怨氣,但又不得不叩頭謝恩。
這以後的三年裡,清廷對陝南、四川用兵,曾多次徵發山西的人力、物力,加重了官民的負擔。姜瓖在其中出力不小,但卻受着夾板氣,有苦功、功勞,卻從無上升渠道。
順治四年三月,清廷下令在京官員三品以上,在外官員總督、巡撫、總兵各送親子一人入朝侍衛,以習滿洲禮儀,察試才能,授以任使。這顯然具有人質的用意。姜瓖接到兵部傳旨后不敢怠慢,把長子姜之升送往北京。
去年剛剛送完兒子,今年年初山西便又開始一輪新的徵兵征糧,而且情況更加的嚴重。
對於如今的滿清朝廷,姜瓖有足夠的理由討厭和仇視,甚至比之李成棟與金聲恆更甚一些。
前面兩人,雖然也是不得志,但最起碼還是得到了一省提督的職位,但姜瓖獻過山西省,更是參加過十數次攻打闖軍的戰鬥,要知道那時的闖營的戰力可不是江南那幫子明軍能夠比擬的,無論功勞還是資歷,都要遠遠超過李、金二人。
但滿清是如何對待他姜瓖的?
立下無數功勞,但卻始終就停留在大同總兵這個位置上,根本就沒有動過一動。
他姜瓖是何等人物,在明、順、清三方之中,兩次反水都導致整個局勢截然不同的存在,如今卻依舊只是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總兵職位,一想起來這憋屈事,姜瓖就覺得自己在朋友圈裡就是一個笑柄。
這一次,他比山西所有人都更早的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對於金聲恆、李成棟二人這般悍然舉事,姜瓖在暗暗佩服之餘,同時也產生了同病相憐的感覺。
但更可憐的是他自己,感覺自己完全就是一個笑話,心中有怨,卻是根本不敢有絲毫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