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
當文安之進入荊州城之時,已經是荊州被拿下三天之後。
闖營的作風如今並沒有多少改變,拿下荊州的這數天時間內,城內的士紳幾乎被一掃而空。
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那便是這些士紳在幫助清軍守城,根本毫無忠誠於大明的跡象,是大明的敵人。
但是誰都明白,闖營的作法根本就是假公濟私,因為屠戮士紳,幾乎已經成為闖營的標誌了。出於他們上下樸素的價值觀來看,這些士紳老爺們個個都是應該被滅門的存在。
在他們眼中,這些士紳紙迷金醉,魚肉鄉間,趁着大災之年低價買他們的祖田,更是因為災荒之際,糧食不足而大肆擡高佃田佃租,等他們開始造反之後,更是不斷協助官府鎮壓於他們,委實可惡之極。
在闖營起事之後,所過之地,百姓或被裹脅,或是因為為一口吃食,主動加入,還能有一條活路。
但是對於士紳,闖營所過之地,基本上一個不留。
而文安之之所以這麼快便從夷陵趕來荊州,一來是因為荊州遠比夷陵重要和富庶,二來便是因為闖營屠戮士紳的緣故。
對於文安之來說,屠戮士紳是斷然不能夠接受的,不僅僅因為他本就是其中一份子,更重要的是,在文安之看來,士紳是國家的基石,更是擁有極大政治、經濟能力的階層,一旦被完全推給清廷,對於大明的中興自然是極大的不利因素。
不過文安之對如何處理此事,卻是感到極為頭疼,畢竟因為闖營的出身原因,所以雖然如今被大明招安,但是在對待大明朝廷時,總是會抱着隱隱的戒備,內部更加的齊心,若是有所妄動,怕是會生出極大的亂子來。
而作為比較有胸懷的大明忠臣,文安之顯然不願意如今剛剛有所起色的大明,再一次陷入分裂內訌之中。
因此如何處理闖營此次的錯誤路線,文安之在路上時便即不斷的思索着,卻始終沒有一個妥帖的方法。
大肆處罰闖營諸將,顯然是不可能的,甚至就算讓闖營將擄掠而來的錢財退回,都會讓闖營上下軍心大亂。
但是不責罰一通的話,估計會讓湖北士紳心存敵意,會讓大軍下一步的行動更加的艱難。
思索之間,便看到闖營諸將便在李過的帶領下,出城十裡外相迎於他。
看着闖營上下那一臉洋溢着的笑容,文安之就明白,這一次闖營在荊州得到的好處肯定不小。再聽着離着老遠就能聽到的軍中如同過年一般的喧鬧嬉戲聲,顯然軍心士氣都因此仗而提升了不少。
士氣可鼓不可泄,文安之心中更是謹慎了一些,如今是戰亂年代,軍隊才是一切的根本,過於損害士氣,那才是自毀長城的做法。
“末將等見過督師!”
待到車駕臨近,文安之緩步行出馬車,闖營上下百多名夠資格站這裡的將領全部拜倒於地,唱諾道。
文安之卻沒有象往常那般,和顏讓諸將起身,反而沉默着打量着所有人,半晌沒有一句話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