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有驚無險的逃至貴陽,孫可望想死的心都有了。
十數萬大軍一朝覆滅,不僅代表着孫可望賠掉了大半的本錢,更是讓他的所有野望,全部都化為烏有。
如今貴陽城還有數千的軍隊,這些還都是孫可望最核心的嫡系軍隊,但如今主力盡喪,孤城貴陽雖然錢糧充足,但靠着這數千軍隊,又如何能夠抵擋的住剛剛招降納叛,大軍已經膨脹至近十數萬的李定國?
沒有選擇之下,孫可望只能向著貴州邊境的兩三萬軍隊發出命令,令他們火速回援貴陽,充實貴陽的防禦。
至於邊境軍隊被召回后,貴州邊境已經徹底洞開的局面,他已經完全顧不得了。
都到了這個境地,還守着邊境作甚,難道替那個殺千刀的李定國穩固邊疆嗎?他孫可望還沒有大度到這個地步!
收到徵召令,貴州邊境的軍隊將領不敢怠慢,儘管覺得不妥,但是驗明這是孫可望親自手書的命令后,他們還是直接選擇了服從。
但是當他們走到一半后,這才愕然的聽聞孫李大戰的結果,孫可望主力大敗覆滅,如今已經是窮困末路,只得困守孤城的局面。
既然明白如今的局面,那這個時候再回去,必然會被充當為炮灰,直面攖鋒素來在西營中威望極高,戰功赫赫的李晉王了,那委實是傻子才會去做的事情了。
在這場大戰之中,孫可望帶走的大半都是自己的嫡系,被打發來守邊疆的基本都是不被孫可望看重的雜系軍隊。
因此在這個危亡關頭,基本上所有人都開始駐足不前,觀望着局勢的發展,不願意充當這個炮灰冤大頭。
只有一支軍隊沒有任何的停留,甚至在聽聞孫可望大軍覆沒的情報后,也沒有任何停留,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向著貴陽城全速而來。
這人是一個叫做楊茂勛的副將,雖然之前是孫可望的本部,但在崇禎年間,便即與孫可望失聯,最後出現的地方是在辰州府城,當時其直接將辰州府城獻出,得以重回孫可望本部之中。
但是分開這麼長的時間,儘管有着獻城之功,但孫可望卻並沒有多麼信任於他,僅僅是將其從游擊將軍的位置直接提拔到了副將,更是將其部擴充至五千人便即作罷。
尤其是這次孫李大戰,精銳盡出的情況下,此人依舊被安排在這邊疆的苦哈哈地方鎮守,更是不將他看做嫡系人馬,已經有隱隱將其視作雜系將領的意思在內了。
不過此時楊茂勛表現的積極主動,卻是令其他雜系將領委實有些汗顏,儘管被孫可望這般委屈對待,但其還是沒有絲毫的怨憤,聽到孫可望已經這般局面后,依舊忠義不畏死的選擇與孫可望共患難,委實令人欽佩之極。
也許是因為心中的暗自欽佩,或者說是看一個二傻子,沿途所有的雜系將領,根本沒有一個攔截的,都是十分客氣的讓開道路,讓其可以暢行無阻的不斷向前。
一路急行軍而來,儘管駐守的地方十分的偏僻與遙遠,但是楊茂勛部卻依舊只用了五天不到,便即來到了貴陽城下,甚至比李晉王的軍隊追擊而來的速度還要快上不少。
疾風識勁草,板蕩見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