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一體納糧(1 / 2)

南明大唐王 戍邊銘東 2338 字 1個月前

令紹武皇帝有些意外的是,在他導演的劇本之外,竟然還有一人自主的高舉旗幟,大肆贊同士紳一體納糧政策。

這種人委實令紹武皇帝在大感吾道不寡之餘,也對這個人產生了深厚了興趣。

顧炎武、夏允彜等幾人在大明的官場、士林場絕對算是一個另類的存在,別人抗清大多停留在嘴上喊喊口號,別說真正出手了,就算是肯支援一些錢糧軍餉都少之又少。

而這幾人卻是真正做到了舍家為國,與大明共始終,雖然顧炎武最終沒有殉國,但卻是始終拒絕滿清不斷的許下的高官顯職,終其一生沒有仕清。

顧炎武之所以會贊同這個政策,事實上也是因為他在抗清之時的工作分配所決定的,作為大明義勇軍的後勤籌措者,顧炎武顯然對於向士紳徵集糧草有着極深的負面印象。

甚至可以說,當時那些士紳之所以肯拿出些許錢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已經名滿江南的自己,不得不給的面子,而不是大明的號召力。

而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負擔的起這麼得的賦稅,尤其是江南的百姓,大多已經成為無產者,只能在各個士紳之間靠佃田、做工維生,根本徵無可征。

也許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士紳們的推諉和冷落的嘴臉,顧炎武才會在那個時代喊出了空前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響亮口號,這個口號決不會是給普通百姓的,而是給這些自私自利,眼中只有家族利益,根本沒有家國情懷的士大夫們的。

但是這口號雖然響亮,但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三觀早就牢牢穩固,在不能大肆屠戮的前提下,士紳們別說被這口號感動了,甚至再看顧炎武時,就已經有些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了。

受到士紳們的反感,再加上滿清在戰場上節節勝利,顧炎武在籌措糧餉道路上,也越來越困難,甚至顧炎武的好友朱瞬水,都開始打算東渡日本,在日本籌措糧餉了。

因為經歷過這些,所以才明白士紳們在亂世之時,有多麼的可惡。沒有了糧餉的軍隊,就是一盤散沙,但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卻只能看着軍隊不斷的瓦解着。

在這種情況下,顧炎武對於士紳一體納糧政策的擁護性,顯然是極高的,而且是發自內心對敢為天下倡的吳昌時,產生了深深的崇敬,佩服之情。

不過這些朱聿鐭都是不知道的,他只是知道這是說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一個名人,本來心中就頗有好感,眼下見對方這般上道,連政治觀點都與自己不謀而合,更是感覺到此情此景,委實是知己難求。

唯一有些遺憾的是,這次提出這項政策決策的不是自己,而是吳昌時,這個知己怕是難以洽談了,只能先給升個官,看看後續老顧的表現如何。

所謂天下真理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除了朱聿鐭安排的贊同者外,整個天下之間也就一個顧炎武是真正贊同於他,除卻這些之外,整個天下都是一片的反對聲音。

好在經過朱聿鐭老師幾次三番的教育后,天下的官僚士紳們,再也沒有頭鐵的還敢拿着祖制說事,更沒有二傻子以道德問題而彈劾吳昌時,有的只是紛紛上書,言稱大明向來優撫士人,還請陛下能夠多多體恤民力,莫要受小人的蠱惑。

雖然這道理都已經被講爛了,但是爛貨多了,良品自然會被淹沒,大明讀書人向來有以數量贏質量的良好傳統,雪花一般的奏章飛入京城,只是為了告訴皇帝,有這個想法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