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鍊鋼(1 / 2)

南明大唐王 戍邊銘東 2411 字 1個月前

當然,這並不是朱聿鐭已經沒有辦法,或者不敢清洗軍隊。

而是朱聿鐭在得到湖廣士紳方面的怨言之後,他是覺得對方說的很有道理,無論他們支持明軍在湖廣作戰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但事實上對方確實這般做了,而且一直沒有出現帶路黨,這種覺悟在後世完全不值一提,但在這大明,確實就是士紳們中最上得了檯面的一批人了。

正所謂為國付出者,國家當以禮相對。

但是這士紳一體納糧,卻是不能專門優惠湖廣一地士紳,還是需要全國性的推行的,並不能因為一地的士紳需要補償,就停下來不前,這是原則問題,不容許任何的退縮。

政策上面不能優惠,但是其他方面卻是可以優惠的,畢竟朱聿鐭最喜歡乾的就是慨他人之慷,以安撫手底下的小弟們。

比如說如今還在滿清控制下的河南,山西等地,他可以給那些曾經支持過朝廷的湖廣士紳們一些補償。

譬如說山西的礦產,可以用礦產資源抵之前湖廣士紳所付出的代價,一年內允許他們拉出來比他們當年付出的錢糧多一倍的礦產等等,或者說邀請他們入股這些礦產,只要肯拿出真金白銀,那就什麼都好說。

當然這指的只是當年能夠尋的到的,由何騰蛟在湖廣徵稅時下發的憑證持有人,並不是說是個人說一聲自己交了稅,就能有這種補償的。

朱聿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引導大明工業化革命,而想要工業化進程順利,資源和資金是一樣都不能少的,到時山西這個礦省就必須要大放異彩。

而山西如今最大的困境不是金錢,也不是人力,更不是礦藏,而是交通,沒有一個合適的載體,將這些資源從山西運出來,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

最合適的運輸載具,自然是吃的少,拉的多的火車無疑。事實上無論是拉貨還是拉人,更放大到國家層面上,只要將火車研究出來,將農耕民族資源極其豐富的優點完全發揮出來,那單靠拼人力,拼物資,農耕民族就能吊打一切的游牧民族。

歷史上的農耕民族之所以攻少守多,並不是說農耕民族真的是熱愛和平,而是攻擊游牧民族對國家的壓力委實太過於巨大了,尤其是自宋以降,農耕民族不斷的被游牧民族壓着打,並不是農耕民族真的弱,而是代價太過於高昂了。

自宋以來,只從物產上來說,北方已經被南方以碾壓的姿態壓了下來,若只是單靠北方的產出,想要組織一隻大軍向北,那最多數年就會將整個北方的經濟徹底壓跨。

但是南方雖然錢糧都極其豐富,但是從江南一直到北地數千里的距離上,物資的消耗便是一個天文數字。

十石糧食,到達北京就算路上處處被‘漂沒’,但至少還會有個七八成,但若是從北京到達陝西,甘肅,就算路上沒有漂沒,十石糧食能有個兩石到達,就已經是各地官吏奉公守法,責任感爆棚了。

更大的可能是,十石糧食到了最外面的邊關時,能剩下個半成就不錯了。靠着這點糧食,你別說進攻了,能守住就已經是可以告慰祖宗之靈了。

但是一旦成功建成了鐵路,那就完全不一樣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