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感興趣(1 / 2)

南明大唐王 戍邊銘東 2449 字 1個月前

在等待吳三桂入京的這幾天,朱聿鐭不僅一次對於後勤供給能力,感到極為的頭疼。

江南的糧草到達京城,已經不再如同崇禎朝時一般,運河之中都能漂沒個兩成以上,而是數量保持在九五成以上。

但是頭疼的是,從京城向山西、陝西以及更加遙遠的甘肅轉運的過程,這不僅僅是路途遙遠,更是損耗極其驚人。

到達近在咫尺的山西,路上就要損耗超過兩成,到達陝西的糧草,更是會少近五成,至於甘肅之地,十成能到一兩成就已經是極為順利的一趟買賣了。

看着這些簽收回來的奏章,朱聿鐭在牙疼之餘,更是明白了為何大明在如日中天的永樂朝時,就開始收縮兵力,放棄遙遠的新疆地盤,甚至連河套之地,也開始陸續放棄,幾乎將勢力徹底退回了玉門關內,這完全就是後勤直接將國家拖跨的節奏啊!

天山南北、河套之地雖然都是產糧地,如果開發的好,基本上大部分糧草都可以就地籌集齊備,但這需要一個前提,那便是坐鎮這些地方的,必須是名將,能夠穩守地方,不被游牧民族禍害。

沒有名將坐鎮,無論你種多少莊稼,你駐紮多少兵力,都會被游牧民族給禍害的不成樣子,所有種出來的東西,全部都只能白白便宜了別人。

而朱元璋時代,因為太子早夭,再加上淮西諸將囂張跋扈,為了穩固皇權,朱元璋在晚年時候大肆清洗了一批驕兵悍將,以至於明軍中能打仗的高級將領,幾乎被一掃而空。

畢竟越是有能耐的,越是擅長進攻和打硬仗的勛貴,就越是飛揚跋扈之輩,為了讓自己的嫡孫不被反噬,這些人被收拾也在情理之中。

但這卻造就了一個極大的問題,那便是能獨當一面的基本不剩下啥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擅守或者能力不是太強,上了戰場就只知道猛衝猛打的猛將,帥才是一個也無了。

這種局面,雖然讓朱棣靖難過程變得輕鬆許多,但也讓朱棣成功坐上那把椅子后,同樣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局面。

韃靼叛明,斬明使,朱棣大怒派兵征討,更是直接點了在朱棣麾下聽命之時,往往可以摧鋒執鋒,橫掃千軍,良將邱福的名字,顯然在其心中,邱福的軍事能力絕對是他麾下讓他比較認可的。

這邱福也並不是庸人,在朱棣麾下也算的上是方面之才,在白河溝、夾河、滄州等地的戰鬥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靖難之後更是被封為淇國公,而這樣的公爵,靖難成功之後,朱棣一共也只封了五位而已,由此可見此人軍事能力,絕對算是永樂朝之時,頂尖的幾人之一。

但當他為主帥征討韃靼之時,卻是輕敵冒進,甚至身先士卒,卻是一頭扎入韃靼的包圍圈,最後力屈戰死沙場,十萬大軍全軍覆沒。

朱棣五征草原雖然聽着提氣,但未嘗不是因為無人可用的結果,以皇帝之尊,一而再,再二三的親征,甚至直至年歲漸大,以至於花甲之年,病死在征途之中。

常年打仗的永樂朝,武功赫赫打的蒙古人數十年不敢犯邊的永樂帝,卻還要忍氣吞聲的撤回哈密衛,退守甘肅、寧夏之地。朱棣可是連從來誰也不怵的存在,除了對方覺得這地方代價太大,根本不值得駐守的原因,就只能是實在找不出一兩個合適的名將坐鎮邊關了。

到了正統年間,雖然人口已經開始恢復過來,明軍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更是不可能駐守這兩大邊關,西北之地基本上再無明軍到達過這裡了。

如今的朱聿鐭接手的是比崇禎初年爛的多的爛攤子,自然也不可能有這個能力,若是火車被發明出來,他根本不會有太多顧忌,也能夠咬着牙支撐着兩大邊關幾年,讓他們在地方站穩腳跟,然後不斷向西拓展大明百姓的生存空間。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