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李定國這個方案,所有人都吃驚的說不出話來。
與朱聿鐭所想的一樣,這個方案不是說他們做不出來,而是沒有人敢於這麼直接的提出來,畢竟這是一個政治立場問題,並不是說你出發點是好的就能說的出來。
他們這些嫡系的人都不敢提,偏偏一個外系的武將卻是主動提了出來,這也分外讓他們覺得李定國委實是膽大包天,或者也可以說是完全不知死活。
但轉念一想,卻也是能夠明白的過來,李定國這些人大概率會建國海外,這就能夠解釋的過去了,畢竟日後不在老大下面混飯吃,忌諱也會少一些。
當然,他們這些在朱聿鐭手底下混飯吃的,或者說還沒有達到這個級別的,顧忌自然就會多一些,也就更加‘忠心’一些,這樣的提議他們是不會贊同的,至少不會公開贊同。
但是朱聿鐭這次問的不是贊不贊同,而是這計劃的可行性究竟有多高,一番不斷刨除有關於政治因素影響的討論后,這個計劃也被順利的通過。
這個計劃通過,也就意味着明軍的部署要進行一番大的改動,同時這個計劃利益最受損的自然是吳三桂軍。
因此,眾人在討論之後,對於吳三桂反叛的可能性,所有人都覺得危險性已經變得極高,必須防這個三姓家奴一手。
對於這般算計吳三桂,李定國是舉雙手造成,闖營想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參謀長尚恆睿對吳三桂無感,既然老大想坑吳三桂,他就沒有任何意見。
唯一還算有些職業道德的,或者像個有底線的軍人,也許就只有曾國維了,在心底他是對這種坑隊友的行為是不贊成的,尤其是這種在戰場上坑隊友的行徑,是十分不恥的。
不過這個對象是吳三桂麾下的遼軍時,曾國維就覺得沒有太大的負罪感了,畢竟自從韃清崛起於遼東開始,遼軍都已經不知道坑了多少大明的隊友,這次被人坑回去,他覺得完全合情合理。
吳三桂這次出關的軍隊,只有三萬出頭,在強軍雲集的遼東戰場,就算他反了,眾人也都不怕他能夠翻出多大的浪花。
畢竟其麾下大部分的軍隊都是入關以後,在陝西、山西招募而來的,朱聿鐭有理由有借口,將這些人全部扣下,讓他們在自己故鄉守邊,而不用勞師以遠。
這個政策也得到了這些軍隊的響應,這也是吳三桂一路怨氣衝天,行動緩慢的一個理由。
吳三桂的怨氣再重,朱聿鐭也根本不想鳥他,他本部也就出去五萬多,吳三桂想要全軍北進,朱聿鐭肯定不會樂意掏出這多出來的額外錢糧軍餉,拿這些錢多造幾門火炮出來,它不香嗎?
在朱聿鐭算計吳三桂之時,吳三桂本部已經冒着連綿數天的雨水,再次行至永平府境內,看着這十分熟悉的道路,吳軍上下都有些感慨萬千。
當然,這感慨大多都是負面的。
崇禎十七年,吳軍在此反覆叛降李自成三次,先後兩次詐降,並且突然回師襲破唐通、白廣恩以及同來的順軍,最後再衝冠一怒為紅顏,徹底打出反旗,與遠道而來的李自成大戰于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