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亂局,並沒有影響到明軍在遼東的攻勢。
第一個到達瀋陽城下的,並不是李定國所率的明軍主力,而是吳三桂所帶領的全為遼東子弟所組成的關寧軍。
也許是一個輪迴,遼東是在他們及他們父輩手中所丟的,第一個殺回瀋陽的竟然也是這幫遼東人。
雖然吳三桂也清楚這般孤軍殺至瀋陽城下的危險性,但是如今的形勢已經容不得他再有絲毫的猶豫,在間接性的坑了一把皇帝之後,他如今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隨時都有被皇帝拿下治罪的可能。
若是滿清還強勢之時,他或許還能在明清之間玩一下平衡,兩邊下游以保證安全,但如今大明重新崛起之後,再敢玩這種兩面三刀的遊戲,下場絕對不會好到哪裡去。
雖然極其狼狽,但阿濟格此時已經重新回到了瀋陽,此時也正立於城頭之上。
看着遠處迎風飄揚着的‘吳’字大旗,與‘山海關總兵吳’的帥旗,阿濟格只覺得百感交集。
這個老十四(多爾袞)臨終前,還特意點出來,要他盡全力安撫,但他卻一直看不上的吳三桂,此時對方兵臨城下,他終於明白老十四的遠見。
雖然不抱什麼希望,但是阿濟格依舊派出了數波使者前去面見吳三桂,試圖遊說對方,重新回歸大清麾下。
若是沒有吳三桂間接賣了大明皇帝的事情在前,阿濟格根本不會白費這般口舌,但是如今出現了苗頭,他自然要牢牢抓住。
如果真能成功的說服吳三桂再次投降過來,只要讓吳三桂在大明大軍雲集之時,突然自內部作亂,那大清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至少也比等死要強的多。
至不濟,也可以通過這種遊說,離間吳三桂與大明主力之間的信任關係,令得明軍分出更多的力量用以防備吳三桂,不能將所有注意力全部放在大清身上,給大清更多的機會,無論是戰是逃,都能多些助力。
但吳三桂顯然是洞察到了阿濟格的陰謀,根本不等這些使者入營,便即直接在營門外直接予以射殺,絲毫不給他們入營或者開口的機會。
眼見如意算盤落空,已經沒有太多選擇的阿濟格,徹底將心中最後一絲幻想掐滅,開始集結軍隊,準備趁着明軍大軍未至,還有足夠時間準備之下,直接棄城突圍而走。
雖然阿濟格想要拉攏吳三桂,但是在遼東與關寧軍糾纏十數年之久,所產生的不僅僅是看不上眼,還有根深蒂固的偏見,阿濟格對於吳三桂及其麾下的關寧軍,其實是完全看不上的。
那麽多年的交戰,關寧軍別說取得什麼大的戰果,就算主動出擊的次數都屈指可數,而且每次出動之時那副猥瑣的模樣,也委實讓人難以生出尊重的情緒。
阿濟格的這個看法,也是滿八旗上下的基本看法,對於明軍他們雖然已經有些膽寒了,但是對於關寧軍,他們卻依舊是帶着蔑視的態度視之。
在這種心態下,儘管滿八旗如今剩餘的人數只有一萬出頭,而且大多還是被明軍打的膽寒的敗軍,但是阿濟格下令征伐城外的關寧軍時,卻依舊沒有人畏懼,在連綿的將令聲中,魚貫出城,開始列陣。
整個瀋陽城,已經沒有多少居民了,尤其是滿八旗的家眷,更是早早就開始了轉移,向著更北,更加酷寒的地帶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