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有着各種各樣的頑疾,有的是制度上的,有的是人心所致。
如果他都沒有決心修建一座忠烈祠,給陣亡的將士們應有的尊重,以後還怎麼改革,怎麼中興大明?
身為君王,該堅持的事情一定要堅持。
朱由榔下旨通過內閣再一次明確向群臣表明態度,這讓百官們感到十分驚訝。
高高在上的天子竟然真的關注底層的螻蟻?
他們平日里也會提什麼君上當愛民如子,但那不過是嘴上說說,有誰真的相信?
而現在看來陛下竟然要來真的?
弄清楚皇帝的真實想法事情就好辦許多了。
這又不是什麼關乎文官集團切身利益的事情,他們沒必要跟皇帝對着干。
相互通過氣之後,很快文官集團內部就達成了一致意見,贊同聖天子的意見,準備修建忠烈祠。
修祠是工部的事情,還牽扯到兵部、戶部,兵部需要提供名單,戶部則負責撥錢。
朱由榔命各部商談后三日內拿出具體章程,十日內修建完畢。
這並非是他一時腦子發熱做出的決定,而是從長遠計。
他要培養的就是將士們一種當兵的榮譽感,讓他們清楚朝廷和天子不會忘記他們做出的貢獻,大明的百姓亦不會忘記。
經此一役后,清軍短時間內是不會再來攻打了。這給明軍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休整。
朱由榔現在面臨兩個棘手的問題。
其一是編練新軍,其二是普魯士槍炮彈藥補充。
編練新軍的話雖然已經開始進行,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並不是十分理想。
這個時代兵員素質還是有些差,吃不飽穿不暖,面黃肌瘦。
這還是青壯男子,女人小孩就更慘了。
朱由榔給新軍士兵們開出的條件是戰兵每月一兩銀子,輔兵半兩。
這個條件乍一看並不太突出,也就是和清軍軍餉差不多。
但在貧窮的雲貴之地,這個條件已經是十分豐厚了。
即便一個人一兩,人數多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
朱由榔覺得自己負擔的極限是一萬人。這樣一年也有十萬多兩的支出。
只靠國庫和內帑是肯定不夠的,朱由榔還得另想辦法。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搶,搶誰?自然是搶清軍的。
畢竟雲貴的豪商巨賈不多,便是朱由榔想搶也找不到肥豬啊。
搶普通百姓就更不靠譜了,看看崇禎年間不斷加稅的下場吧,稅都加到了窮人頭上,結果就是揭竿而起天下動蕩。
思來想去只能搶清軍的了,沒有錢沒有糧,盯着清軍搶就好!
對於這支軍隊的架構朱由榔也想的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