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當然明白太子尚在幼沖之齡,來到奉節更多的是起到一個鼓舞人心的象徵作用。
但這種不安的感覺還是深深埋在心底的,畢竟這些年在奉節待下來文安之十分清楚,這片區域並非十分安穩。
至於陛下命他回昆明聽勘,文安之自然不會有什麼意見。
文安之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初為南京司業,崇禎年間擢升祭酒。后遭奸人構陷罷官歸鄉。
隆武帝時期,徵召文安之為禮部尚書,文安之以身體不適為由沒有赴任。
永曆帝剛剛繼位時,經瞿式耜推薦徵召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文安之同樣婉拒了。
但到了桂林城破,朝廷危若累卵時文安之卻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
他不是一個愛惜羽毛的人,之前之所以不赴任是覺得自己力有不逮,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但到了家國天下生死存亡的關頭,文安之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麼才能無愧於心。
對於朝廷的命令他是絕對的服從的。他相信陛下調他回昆明一定有通盤考慮。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能做的,為中興大明略盡綿薄之力耳。
……
……
第0030章 突破口
昆明皇宮,深夜。
朱由榔這幾日的心情很不錯。
新軍的訓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
他十分清楚訓練新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故而並不急於求成。
要想讓這支新軍上陣殺敵,沒有個一年半載是不可能的。
加之雲南春耕已經陸續開始,一切都步入正軌,朱由榔至少不用為臣民百姓以及大軍今年吃什麼而發愁了。
反倒是貴州傳來的一個消息讓他有些擔憂。
據探子回報,吳三桂在率殘部退回貴州后原地駐紮了起來。
這讓朱由榔一時有些摸不到頭腦。
洪承疇這個人還是有些謀略的,莫不是他想耗死大明?
從接連得到的信息確實有這個可能。
清軍的糧草基本是從湖廣運來的,有重慶這個中轉站在基本上可以做到隨意調撥。
而明軍被困死在西南一隅之地,如今連貴州這個門戶也丟了,真有些絕望的意味。
其實洪承疇的這個策略多少有點當年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味道。
只不過剿與被剿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大明現在反而成為了那隻困獸了。
雖然昆明大捷打出了明軍的氣勢,但從全局來看,明軍依然處於絕對的劣勢。
一旦陷入消耗戰,清軍的優勢可以充分發揮出來,靠着湖廣和整個江南的供養,他們可以活活拖死耗死大明。
所以明軍必須主動出擊,但是找哪裡做突破口呢?
對朱由榔來說無外乎兩個選擇,其一是攻打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