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之都是把船停在江畔,命大軍步行前往重慶城下攻城。
這樣做有一個致命的隱患,那就是明軍水師隨時暴露在銅鑼峽清軍的視野下。
如果明軍成功拿下重慶還好。如果攻打重慶失敗明軍想要撤退時,就會面臨銅鑼峽中清軍的猛攻。
幾個月前文安之所部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當時二譚臨陣反水,殺的袁宗第部大亂。
潰敗之下明軍只能選擇撤退,但這時銅鑼峽中的清軍突然殺出,將不少明軍戰船擊沉。
突遭變故,本就是潰敗之軍的明軍陣腳大亂,士兵們都爭搶着希望能夠上船。
但船隻的數量是有限的,又損毀許多,最終不少明軍將士沒能上船,被清軍追兵趕上慘死在江畔,連江水都被染紅。
更為可怕的是,因為地勢的原因,銅鑼峽中的清軍可以看到明軍,明軍卻看不到清軍。
所以最理想的情況下是一舉拿下銅鑼峽。
這樣不僅可以水路進攻也可以陸路進攻。
即便攻城不利選擇撤退,明軍也可以站在一個主動的位置,不至於過於狼狽。
當然,攻打銅鑼峽勢必是一場惡戰。
個中利弊還是應該要權衡一二。
“陛下,文督師對進攻重慶經驗豐富,這次還要多多倚重他老人家啊。”
雖然和文安之相處的時間不長,但李定國深深的被這個老頭子折服了。
倔脾氣、認死理,但是做事認真負責,絲毫不拖沓不甩鍋。這和他印象中的明廷官員完全不同啊。
若是大明的官員都像文安之一般,或許當初天下都不會大亂吧?
“這個嘛……便是朕不說,文督師也要追着來啊。”
朱由榔笑道:“有晉王與文督師一文一武在,此戰必勝矣。”
……
……
第0057章 夾江相遇
如朱由榔所料,清軍在忠縣並沒有布防重兵。
高民瞻顯然採取了龜縮防守的策略,除了重慶城和附近的一些戍堡其他州縣都是可以暫時拋棄的。
這就像樹榦和枝葉之間的關係。
樹榦才是根本,只要不是被連根拔起,便是損失再多的枝葉也能重新長出來。
而如果樹榦被連根拔起了一切就都完了。
這點道理高民瞻當然明白。
但對朱由榔來說這就不是什麼好消息了。
如果高民瞻分兵,他可以各個擊破。
但如果高民瞻聚兵一處死守鐵桶陣,那明軍將免不了一場鏖戰。雖然明軍手中有諸如六磅炮、十二磅炮等大殺器,但進行這種大戰總歸是要流血死人的。
朱由榔自然希望將士們死的越少越好,但有時事情卻是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的。
至於眼下朱由榔順理成章的接收了忠縣,並留下小股人馬駐紮,大軍則繼續朝重慶府城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