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頁(1 / 2)

王賀年覺得噁心,便只能在和尚和道士里選一個。

其實他更想選道士。無奈道家典籍他一本也沒有讀過,便是想裝也裝不了。而因為父母信佛的緣故,王賀年從小耳濡目染,也是讀過幾本佛經的。

真要是和旁人談論起來,至少王賀年不會立刻露餡。

他去長沙是為了刺探情報的,自然是要紮下根來待得時間越久越好。

從武昌去長沙,最順的路線是沿着長江先到巴陵,然後一路南下坐渡船經過汨羅江便到了長沙府的地界。

巴陵所在的岳州府還是明軍控制範圍,汨羅江便是一道天然的分界線,將岳州府和長沙府清晰的分隔開。

王賀年的行進速度不快也不慢,他用了十天到了汨羅江渡口,花錢包了一艘渡船乘船渡江。

這裡曾是三閭大夫屈原投江的地方,王賀年對於屈原是很推崇的,觸景生情頗是想吟詩作賦。但顧及他現在出家人的身份只得作罷。

楚懷王楚襄王兩個昏君讓屈原這樣的忠臣義士鬱郁不得志,在郢都被秦國大將白起攻破后屈原憤而投江。

王賀年很能理解屈原那種鬱郁不得志的感覺。

早年間的王賀年和屈原一模一樣,他和重慶商會的商人一樣巴結清廷的四川巡撫,雖然知道是在靜待時機可心裡還是不是滋味。

幸運的是王賀年等到了機會,等到了雄主永曆皇帝攻打重慶。

在那一刻王賀年便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是苟延殘喘巴結東虜做一輩子奴才還是奮起反擊為自己和後代爭出一條出路?

王賀年選擇了後者。

王賀年親眼看到了天子的姿容,那種俾睨天下的氣魄絕不是裝出來的。

後來果然天子一路東徵收復湖廣北部,攻破武昌安定人心。

在那一刻王賀年很慶幸自己當初作出的選擇。

在他看來當今天子就是漢光武帝一樣的雄主,一定能夠中興大明。

“船家,這汨羅江畔以往也是這麼蕭條的嗎?”

王賀年見汨羅江兩岸幾乎沒有什麼人家,到處是生出的雜草遂開口問道。

這船夫約莫六十來歲,已經在汨羅江上擺渡四十多年了。

他嘆了口氣道:“不瞞這位法師,小老兒我打小便跟着父親在這汨羅江上擺渡,那時候還是萬曆四十年。這汨羅江兩岸全是村莊,還有打漁的漁夫、行商的腳商。雖然比不了長沙府的繁華,但在這鄉里鄉間也是一等一的存在啊。那時候好啊,光是像你這樣傳授佛法的大德就有許多。小老兒閑時也跟着小夥伴去聽法師們講經,聽得累了在集市上買些綠豆糕吃。這日子,好嬲塞啊。”(注1)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