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問這些自然不是他關心順治的死活,而是關心清廷內部的權力再分配。
馬逢知其實已經有了盤算,如果朝局有變動他便會立即投入一位有實力的旗主王爺門下充當走狗。
雖然順治有子嗣但不過是娃娃罷了。
自古主少國疑,一旦順治暴斃結果就是朝局大亂。
肯定無數王爺都會跳出來爭奪皇位。
大明好歹還有個嫡長子繼承製度在那裡約束,叫旁系皇族不要多想。
大清可沒有這個規矩。
大清起於塞外苦寒之地,信奉的是實力。
誰得拳頭硬就聽誰的。
當初如果不是多爾袞心軟,皇位也不會落到順治的頭上。
當然順治也不是皇太極的長子,皇太極的長子是豪格。
這也更加證明嫡長子繼承製在大清這沒有什麼用。
所以一旦順治被氣死,那麼誰來繼位便是一件令人無比期待的事情。
馬逢知自然想要有擁立之功,所以才會這麼打聽。
不過看來施琅也不太清楚,所以馬逢知也識趣的不再問了。
……
……
“世子殿下,不好了!”
親兵衝進守備府,驚慌不已地喊道。
鄭經正在看奏報,見狀皺眉問道:“發生什麼了?為何如此慌亂。”
“啟稟世子殿下,是何總兵,何總兵發來急報,請您留意南京。施琅可能不會主攻杭州而是會繞過杭州猛攻南京。”
不得不說何守義是十分謹慎的,這一點鄭成功十分欣賞。
不過他覺得施琅繞道攻打南京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樣一來等於是繞遠,補給線會很長。
除非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效仿當初鄭成功走長江逆流而上。
鄭經仔細想了想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種事情一旦坐實就是毀滅性的。
如果鄭經不早做準備臨時決斷是來不及是。
從陸路繞遠沒有可能,就只是會走水路了。
上游在明軍手中不用擔心,鄭經要擔心也只需要擔心下游。
換句話說只要鎮江無憂,那南京就是無憂的。
思來想去鄭經還是決定親自帶兵前去鎮江。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鄭經要確保父王回來之前,南京是無憂的。
所以提兵前去鎮江駐守是最穩妥的方式。
“傳我將令,提兵一萬前去鎮江!”
南京現有守軍一萬五千人,鄭經要調走其中的一萬人就意味着只留下了五千人。
這看似有些冒險,但經過之前鄭經的分析,施琅要想繞道攻打只能走鎮江一線。
所以實際上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