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意思?”
李國英顯得極為警惕。
“如今明軍勢頭正盛,已經連下數地,清軍節節敗退。如果某沒有猜錯的話,用不了多久長江之南就都是明軍的地盤了。”
王有仁侃侃而談道:“東翁據陝地,地理位置極為有利於防守。或許東翁可以效仿吳三桂割據自立。”
轟隆,李國英腦子嗡的一炸。
“大膽!”
李國英暴喝一聲道。
“東翁恕罪。”
王有仁倒是沒有過於驚慌,因為他跟隨李國英這麼長時間,對於李國英的脾氣性格摸的很清楚。
李國英這個人最是好面子,也最是口是心非。
往往他嘴上說著不要,其實心裡卻是另一個想法。
“吳三桂這個賊人首鼠兩端,先是叛明,再是叛順,繼而叛清。如此三姓家奴你叫本督去學他?”
“東翁誤會了,某隻是覺得吳三桂這個例子擺在這裡,東翁要多少有些準備,不要等到事到臨頭沒有選擇的餘地。清廷現在雖然地盤很大,但我覺得這種局面不會持續多久,很可能南北朝那種混亂的局面很快就會到來。”
對於謀士來說,什麼局面最喜歡?
自然是混亂!
越混亂越好。
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種混亂的世道十分有利於謀士的發揮。
往往有名的謀士也是誕生於這種時代。
王有仁其實一直是希望李國英自立的,只是李國英的性格比較內斂。
有些東西他即便心裡是這麼想的也不會輕易的說出來。
所以便需要有個人替李國英說出來。
王有仁願意來背這口黑鍋。
他也知道以李國英之才成不了曹操,但做個劉表應該是沒什麼問題的。
亂世嘛,做個草頭王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關中的情況實在太適合割據了。
南邊有漢中,東邊有潼關,皆是易守難攻。
王有仁甚至覺得不割據都對不起自己。
果然李國英這次沉默了。
他不是一個毫無野心的人,如果說之前還被洪承疇壓制有所忌憚的話。
現在洪承疇已死,李國英已經沒有什麼可顧忌的了。
思考了良久李國英才吐出一口濁氣來:“但是糧食怎麼辦?陝地窮啊,不能每次都靠搶吧?”
搶一次兩次還可以,次次都搶?聽起來真的不靠譜。
如今靠着清廷這棵大樹,糧草軍餉方面多少還會有些接濟,若是真的割據了這條線就徹底斷了。
李國英感到十分糾結,始終難以下定決心。
“東翁這件事關鍵看你想不想。以後的事情可以以後再去考慮。但如果東翁沒有這個心,那就當某沒有說過好了。”
“你讓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