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和八旗兵驅趕綠營兵,綠營兵驅趕百姓做肉盾是完全不同的。
鄭家軍的戰場執行力是很強的,向城牆衝擊的速度也很快,不多時的工夫便來到護城河前。
台州府城的護城河說是護城河,實際和護城壕也差不了多少,河面很窄。
鄭家軍的士兵在鐵人軍的指揮下開始搶搭浮橋,然後衝到河對面去。
城頭的清軍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理,他們竭盡全力的射箭來干擾明軍。
之所以不用炮,是因為台州的火炮都給施琅搭在了水師戰船上了。
誰知施琅主動伏擊卻打了個大敗仗,一眾火炮都跟着被擊沉的戰船沉入海底。
施琅雖然僥倖撿了一條小命,但這些火炮卻是白瞎了。
如今清軍防守起來捉襟見肘和施琅浪戰有很大關係。
而且昨夜的事情或多或少對清軍的內心造成了一定影響。
他們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其實也在直打鼓。
會不會有更多的人反對郎廷佐總督?
他們到底是應該支持郎廷佐呢,還是選擇追隨那些郎廷佐的反對者?
在混亂的局面下,這確實是一個很難選擇的問題。
至於施琅其實一直都在冷眼旁觀。
郎廷佐不能說是庸才,但也絕不是什麼名臣良將。
他的能力介於二者之間,說是一個中人之姿在合適不過了。
這樣的人在太平盛世做個總督沒什麼問題,亂世的話打打順風仗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可是要打逆風仗就太難了。
清廷連着丟掉南京、杭州,現在只能苟延殘喘駐紮在台州,若說跟郎廷佐沒有關係傻子都不信。
當然,通過這幾戰施琅也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鄭成功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這並不是郎廷佐甩鍋的理由啊。
說一千道一萬,天塌下來也得由個子最高的那個來頂。
在江南,兩江總督便是那個個子最高的人。
通過昨晚的事情,施琅更加看清了郎廷佐的為人。
此人刻薄寡恩,哪怕平日里待你再好,關鍵時刻也可能隨時翻臉。
施琅已經開始思考如何給自己找後路了,要是跟着郎廷佐一條道走到黑,恐怕他這條小命真的不一定能夠保得住。
南邊的靖南王耿繼茂是個不錯的選擇。
當初施琅追隨鄭成功起事,就是在福建。
他對於福建的一切都十分熟悉。
如果能夠投到耿繼茂麾下,施琅自問一定能夠發揮出色。
耿繼茂雖然不算是什麼梟雄,但好歹也是個有地盤的軍閥。
在亂世手中有兵就是王道。
耿繼茂麾下控弦之士逾十萬,且都是戰鬥力很強的本家兵,遠不是那種雜牌綠營兵可比的。
施琅之所以打不過鄭成功,和統率的這些廢物綠營兵也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