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朱元璋開國之後一手創立了衛所制度。
士兵們平時務農,戰時為兵。
看上去很合理,很像是隋唐時期的府兵制。
但是仔細一分析全然不是那麼回事。
隋唐的府兵們是輪番進京拱衛京師的,其他時候相對自由。
而且隋唐的府兵身份地位很高,全然不像是明朝的衛所兵最終淪落為軍官的佃農那麼凄慘。
而且老子是衛所兵,兒子也必須是,全然沒有轉行的可能。
跑也不能跑,一旦跑了就是逃籍,只要被抓到那就是按照軍規絞死的下場。
這種畸形的制度下,也許第一代衛所兵的戰鬥力還不錯,但從第二代第三代開始就會急劇下降。
到了明中期,衛所兵跟叫花子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這就是為什麼到了嘉靖時期,幾萬衛所兵被幾百上千的倭寇追着跑。
不是他們不想打,是真的能力不允許。
後來戚繼光包括邊軍走的都是募兵的路數。
這可以解一時燃眉之急,但不是合理的模式。
長此以往,只會讓地方軍閥權力極度膨脹,最終做大尾大不掉。
朱由榔覺得最合理的兵制模式還是募兵與府兵結合。
這樣國家不至於無兵可征,朝廷又會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可以做到壓制地方,讓地方乖乖的俯首稱臣。
大明立國三百年,皇威還是在的。
只要朱由榔能夠把這個模式定下來,好好發展個幾十年,相信大明的前路會一片光明。
當然,這個得循序漸進的來。
第一步還是穩固朝廷對於軍隊的控制,朱由榔要把虎賁軍的軍權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別說是武將,就是太監也休想染指。
……
……
揚州失陷的消息傳到蘇松,一時間人心惶惶。
作為整個江南最為富庶的地區,蘇松一直都是賦稅的主要貢獻地。
其中豪商巨賈無數,他們整日過着紙醉金迷的日子,自然不希望這種模式被打破。
可若是明軍攻來了似乎一切都說不準了。
只是有些尷尬的蘇松的兵力遠不如揚州多。
即便是蘇州和松江加在一起也只有三萬綠營兵。這其中還有一萬是老弱殘兵。
真正可堪一戰的只有兩萬人。
這也沒辦法,原本還有一萬多精銳騎兵,被派去援助揚州結果都折損在了那裡。
現如今能夠湊齊三萬人,已經是蘇松的極限了。
靠三萬人打明軍近十萬大軍?
怎麼看都不靠譜。
連清軍自己都不看好能守住,更不用說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