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當年追隨八大王張獻忠輾轉多地時還是後來入川佔山為王,漢中一直都是最難啃的那塊骨頭。
馮雙禮十分清楚要想拿下漢中最重要的不是最後攻城的那一戰,而是儘可能的把環繞在漢中城附近的戍堡全部拔除。
只有如此漢中城才會像被砍掉手腳的人絲毫沒有反抗能力。
憑藉著多年的領兵經驗,馮雙禮派出斥候進行偵查。
他麾下的士兵在四川、雲南待了多年早就適應了這種山地環境,偵查起來可謂是遊刃有餘。
馮雙禮雖然立誓要拿下漢中,但並沒有表現的很着急,而是一步接着一步穩紮穩打。這一點和當年的張獻忠很是相似。
張獻忠看似勇猛,實則不打無準備的仗。
凡是當年西軍打的大戰稍稍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西軍都是佔據了不少優勢的。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得其二者西軍才會出戰。
換句話說張獻忠想打的時候他才會打,只要他不想打那這仗肯定就打不起來。
官軍們看似能夠把張獻忠包圍,且佔據了人數優勢。但真的打起來卻發現哪兒哪兒都不得勁,真的是太尷尬了。
崇禎皇帝也是一頭包。
比起直來直去的闖王,張獻忠這種狡兔三窟的打法更是令人頭疼不已。
換句話說崇禎是被拖死的。
馮雙禮在張獻忠身邊耳濡目染了多年,自然也學到了其中精髓。
只是如今他攻打的對象從大明官軍換成了韃子。
而他代表的卻是大明官軍,是正道。
打仗不能急於求成,否則很容易陷入到為戰而戰的怪圈中,各方面都會顯得很難堪。
馮雙禮命令大軍駐紮在一處山谷外。
這裡有着一條小河,水源不是問題。地形也相對開闊,不存在被伏擊的可能。
馮雙禮十分注重這些細節的東西,在他看來只要能夠做好細節,大戰便已經贏了三分。
“王爺,喝點水吧。”
親兵將從河裡打的水裝進牛皮水囊恭敬的送到馮雙禮的面前。
之前他們帶的水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好在這裡有一條河可以及時得到補充。
馮雙禮點了點頭,接過水壺輕輕點了點頭。
他呷了一口,繼而將水壺又遞給了親兵。
“下令埋鍋造飯吧。”
這個駐紮的地方不錯,馮雙禮決定在這裡過夜了。
“遵命!”
親兵抱拳領命傳令而去。
馮雙禮盤腿坐了下來。
多年的軍旅行伍生涯使得他養成了盤腿坐的習慣。
哪怕是被封王,待在王府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