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而言,李國英還是準備以相對保守的方式應對。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打算跟這些土豪鄉紳撕破臉的。
關中不比江南,土地貧瘠不說,人口也很多。
糧食問題一直是困擾李國英的一大難題。
現如今這個問題更是令他頭疼不已。
據初步估算,城中糧食最多只夠清軍吃三個月,這還是勒緊褲腰帶的情況下算出來的。
如果敞開了吃,可能只夠兩個月。
所以李國英也對守住西安沒什麼信心。
李定國如果帶的糧食夠充足的話,甚至都不用強攻,只要把西安城團團圍住,圍的水泄不通就是了。
屆時沒了糧食,清軍自己就會開城投降。
到時便是李國英再橫加阻攔也是無濟於事。
沒辦法,人在強烈的求生本能面前任何命令都不會聽的。
清兵們也是人,所以不可能違背這個本能。
事到如今,李國英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不過他到底是多留了一個心眼,那就是在潼關方向部署了一隻偏師接應。這樣一旦關中方向戰事失利,李國英就會在第一時間向潼關方向轉移。
屆時是去河南還是去其他什麼地方再做決定。
一開始李國英還有所猶豫,擔心清廷方面會抓着這點不放,定李國英一個失土之責。
但現在他卻是完全不擔心了,因為大清各地都燃起了戰火。
不僅是陝西、山東、河南哪個地方日子好過?
在李國英看來將來山西、京畿等地多半也逃不開戰事。
既然各地都有麻煩,那麼李國英打的爛一些也不會那麼起眼了。
正是抱着這樣的心態,李國英才會存了退守潼關的心思。
大不了明軍打過來了繼續向河南撤就是了。
只要還有可退的空間,李國英就不會覺得自己沒有機會。
打不過他還跑不過嗎?
他李國英別的本事沒有,跑路的本領可是一絕。
當然能守住西安城是最好的。
這裡畢竟是李國英的根基,如果貿然捨棄,李國英就相當於把多年經營的老本拱手送出。
這是他萬萬不想看到的。
但凡有一線機會他都會抗住。
只希望李定國的攻城決心不要這麼強烈吧。
只要不拿下西安城,什麼都好談。
李國英甚至願意拿出一些銀子來賄賂李定國。
李定國是個梟雄一定也明白養寇自重的道理吧。
若是把他們這些清軍將領全都消滅了,天下安定了,永曆皇帝還留着李定國有什麼必要?
而如果留着他們這些清軍將領,永曆皇帝心中就有着一根刺,那樣李定國就有了作用,就能一直牢牢的攥着兵權。
是以李國英決定寫一封親筆信,命人送去給李定國,希望他能夠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