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頁(1 / 2)

李國英不能再等了,而守又守不住,最終他還是決定北上陝北,經榆林出關逃到漠北去。

漠北雖然條件艱苦,但天地廣闊總能找到容身之地。

李國英現在已經顧及不到這麼許多了,只要能夠活命就行。

既已決定李國英便不打算再拖延。

陝北方面還是有一部分清軍的。

他要趁着李定國還沒有率部趕至前集合這一部分清軍,然後一起逃出關外。

……

……

鄭經的水師沿着登萊出發,在海上航行數日後終於抵達了天津衛。

相較於登萊,天津衛的海岸線就要狹小許多。

鄭經想要在塘沽強攻登陸,但一進攻就遭到了清軍猛烈的炮火轟擊。

天津畢竟是京畿門戶。清軍在此布下了重兵也是理所當然。

鄭經準備不充分,碰了一鼻子的灰。

但他又不甘心就此作罷,並沒有下令水師撤離,而是準備發起二次攻勢。

作為跟在鄭經身邊的大將,甘輝在這個時候提出了建議。

明軍水師此番的任務是給清軍施壓,從而迫使清軍調動更多軍隊來天津,給明軍正面戰場緩解壓力。

所以鄭經只要持續的給天津施壓就好,並不一定要急着拿下天津衛。

鄭經仔細一想似乎確實是這個道理。

之前是他太過上頭了。

施壓可比總攻的壓力小的多。

明軍有的是炮火,只要完成火力壓制讓清軍喘不過氣來就是。

而且這種持續性的壓制下清軍也很容易失誤。

一旦失誤,明軍抓住失誤點就很容易乘勝登陸。

當然,鄭經也沒有忘了四處散步消息就說明軍主力已經進軍京畿,不日就可光復京師。

輿論的影響力還是很重要的。只要抓住了這點,明軍的推進速度將會更快一些。

至於遼東區域,鄭經暫時還不想涉及。

這倒不是他認為遼東不重要,而是覺得眼下當務之急是拿下京畿。

這樣即便韃子退到遼東,以明軍水師的能力也可以及時覆蓋遼東。

而如果眼下就分兵去遼東致使京畿久久不能拿下,對於整個戰局是不利的。

鄭經很清楚自己此刻扮演的角色。

他並不是一個終結者,而是一個配合者。

該出風頭的時候出風頭,不該出風頭的時候決不能搶風頭。

只希望明軍主力在正面戰場上可以推進的更順利些吧。

……

……

清廷明裡暗裡的表示讓八旗各旗旗主紛紛打起了自己的小心思。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