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頁(1 / 2)

其實當今天子舉辦恩科的理由也很明確,那就是因為光復了大明江山。

身為大明最高統治者,皇帝陛下理應和天下讀書人共享喜悅之情。

天下文章是一家。

不論是清朝科舉還是明朝科舉,其實大都一個樣。

考的無非就是八股文章,經義策論。

掌握了儒家典籍並能夠有所發揮,通常就能取得一個不錯的結果。

若是錯過這次,至少還得再等兩年。

所以大伙兒對科舉都很重視,勢必要在其中有所得。

趙務本便是這樣一個。

他自幼熟讀聖賢書,十歲能作詩,十四歲便參加縣試。

只可惜在最終的會試之中折戟沉沙。

他素來不服氣,如今換了新朝,他自然要來碰碰運氣。

恩科定在十日之後,時間上有些緊張。

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恩科的時間不像普通科舉那麼固定,一般都是突然之間宣布。

對於讀書人來說沒什麼可抱怨的,畢竟這是完全多出來的機會。

望着已經翻爛的書本良久,趙務本將書本合上,提筆蘸墨開始書寫。

他在賭題押題。

之前朝廷特地放出風來,說今年的科舉策論和時事有關,趙務本便開始猜題。

在他看來既然和時事有關,那多半是饒不了遼東了。

如今天下已定,遼東未定。

皇帝陛下又是個要強的性子,勢必不會容忍東虜竊居遼東。

這麼看來要讓讀書人們談論平遼之策就是再合適不過了。

故而這幾日來趙務本一直在練習寫平遼的文章。

有道是有備無患,提前做好準備屆時就可以一蹴而就。

儒家經義大家掌握的都差不多,寫出來的八股文也差不了多少。就是寫出花來,還不是聖人的口吻。

要想拉開差距只能在策論上下功夫。

這就是一條終南捷徑,誰要是走的好了,就能脫穎而出平步青雲。

有過一次落第經驗,趙務本更加註重實際,而不是死讀聖賢書。

他發現其中有許多的規律可循,沒必要一條道走到黑。

這一次他趙務本一定要登科上榜,他要把失去的東西全部拿回來!

……

……

十日後,京師貢院。

大街上擠滿了無數考生,由於恩科不設人數上限,只要是有舉人功名的讀書人都可以參加,故而京畿地區的考生們蜂擁而至,都希望能夠在這次恩科中上榜。

隨着大門的打開,衙門的公差開始一一檢查考生。

渾身上下甚至是髮髻都需要打散。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