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雖然今非昔比,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
把他們逼急了,狠狠上前咬上一口便是李定國也吃不消。
當然李定國很清楚這一戰他是佔據了優勢的,這優勢還不小。
只要他能夠穩紮穩打,這戰鬥明軍應該是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所以從一開始李定國就是採取了最為穩妥的方式,那就是圍城。
就像當年皇太極圍錦州一樣,只不過這次明軍與清軍換了一個身份。
在李定國的嚴令下明軍將錦州城圍的里三層外三層,可謂是水泄不通。
這種情況下清軍要想貿然出擊是不可能的。他們只能被動的龜縮在城內防守,這無異於是慢性死亡。
而明軍則可以不斷調整身位,圍下一步的進攻做好準備。
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當清軍慌亂不已時明軍卻可以做好各種應變,哪怕是清軍有援軍趕來,明軍也完全可以圍城打援。
把援軍打掉之後再行進攻,這成功的概率就會增長不少。
這也是皇帝陛下在李定國出征前特地囑咐的,那就是穩紮穩打,不可浪戰。
李定國麾下虎將不少,夔東十三家自然不必說,還有他的嫡繫心腹以及虎賁軍的一幹將領。
要用好這麼多的將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們有各自的想法,代表了各自的陣營,都想爭取一份功勞。
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李定國也清楚這一點。所以從一開始李定國就在極力的維持這種為妙的平衡。
當然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諸將都很想贏。
仗打到這個份上了,誰都不希望前功盡棄。
遼東苦寒如果在入冬之前沒能拿下的話明軍就得被迫撤軍,等到來年開春再繼續進攻。
所以明軍的時間其實也不多,只有幾個月而已。
但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表現出慌亂。
因為若是你慌亂,清軍就笑了。
而如果明軍不慌,慌的就換成了清軍。
如今錦州城守將趙乾就是這麼一種慌不擇路的狀態。
作為漢軍旗正黃旗的將領,一開始趙乾是沒資格來錦州駐守的。
照理說趙乾這樣一個漢人哪怕是入了旗地位也是低於原本的旗人一頭的。
只要是有旗人想要領兵駐守,趙乾就沒有任何的機會。
偏偏是根本沒人願意領兵前往,哪怕是一個人也沒有。
這下清廷也無語了。
孝庄無奈之下只能從漢軍將領之中挑選出一個來率部趕往錦州駐守。
這便有了趙乾的出征。
在一眾漢軍旗將領中,趙乾算是比較顯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