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朱元璋覺得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很完美,幾乎可以滿足他的所有需求。所以朱元璋幾乎沒有任何的猶豫,當即就決定沿用或者說化用府兵制。
這可惜他只感受到了府兵制的形,卻沒有領悟到府兵制的魂。
換句話說,他認為軍隊就應該是自給自足的,自己種糧食自己吃,這樣他只要分給一些士兵們地,他們就會對朝廷感恩戴德。
畢竟土地資源在封建王朝時期是最不可或缺的資源。
轉念一想,似乎確實是這個道理。
可朱元璋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大明時期的人口已經遠遠不是隋唐時期可以比擬的了。
大明時期人口稠密,中原地區的人口更甚。
這種情況下,朝代初期還好,越往後走人口的壓力就會越大,土地兼并的情況就會更加讓人頭疼。
換言之,土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即便給衛所士兵都分配了土地,也無法徹底的解決這個難題。
到後來,兼并的土地都集中到了少數衛所的軍官手中,普通衛所士兵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
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連佃戶都不如。
佃戶好歹還只是給地主打工,並沒有簽訂賣身契。而這些衛所士兵不斷簽訂了賣身契,而且簽訂的還不只是自己的,而是子子孫孫的。
一代、五代、十代過去了情況並沒有發生什麼轉變。
這種絕望的感覺光是想一想就讓人恐懼。
人都是有感情有訴求的,不可能被壓榨了還無動於衷。
朱元璋把一切問題都考慮到了,唯獨沒有考慮到這點。
仔細想想,這確實是他最大的失誤。
當然,衛所制度也有他好的一面。
在朝代初期,它的戰鬥力肯定是要比募兵強的。
但等那些老兵都死了呢,等到更新換代了呢,即便他們的子孫仍然具有一定的戰鬥力,但再往後走就不好說了吧。
畢竟窮的連馬鞍都買不起了,還怎麼可能繼承家學呢。
要知道習武可是要耗費大量的錢財的。
大明的衛所士兵可無法做到隋唐府兵的家底。
這麼一想許多事情就明白了。
隨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那些昔日光榮無比的衛所兵活的竟然連乞丐都不如。
他們完全就是衛所軍官的個人奴隸,呼來喝去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
於是乎出現了逃籍的情況。
許多人寧願逃走另謀出路也不願意弔死在衛所原籍這棵樹上。
逃走至少還有希望,留下來就是死路一條。
於是乎支撐大明軍制的根本制度——衛所制徹底崩塌了。
等到了嘉靖時期,甚至幾十個倭寇都敢到南直隸、浙江、福建沿海耀武揚威,更誇張的是一票衛所兵竟然不敢反擊。
這讓嘉靖皇帝意識到需要做出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