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明心裡其實早有準備。畢竟在李定國軍中,他也是做這些事情最有經驗的了。
只是這次出使奧斯曼危險重重。他的目的也不是為了緩和明軍和奧斯曼的矛盾,而是讓奧斯曼的蘇丹徹底陷入到憤怒的情緒之中。
只要奧斯曼蘇丹被激怒,對明軍來說就是最好的事情。
因為這樣奧斯曼人就可以放棄龜縮,轉而調兵和明軍與波斯軍隊決戰。
對李定國和明軍來說畢其功於一役才是最好的方式,這樣絲綢之路就將落入明軍的掌控之中,皇帝陛下的旨意也能夠正式奉行完成了。
想清楚這些劉興明也就沒有什麼可糾結的了。
這個時候帶的人不宜太多,不然反倒是會顯得明軍心中發虛落了下風。
最終劉興明點了一百人便毅然出發。
李定國親自設下酒宴為他踐行。
場面一度有些熱血沸騰。
頗有幾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
劉興明選擇由陸路前往奧斯曼。
這樣選擇既有好處又有壞處。
好處是不需要繞遠去搭船。
壞處是很可能在路上遇到馬賊。
這也是劉興明為什麼帶了一百心腹的原因。
若是遇到馬賊,這一百心腹或許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兵有的時候不在多,而在精。
由於身負重任,劉興明絲毫不敢大意,可謂是日夜兼程,每天休息的時間很少,也就是三個時辰左右。
跟隨劉興明的將士早已習慣了這樣的行軍強度,故而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極力的配合著劉興明。
從伊斯法罕前往伊斯坦布爾,路途可謂十分遙遠。
劉興明計劃一個月內抵達。
但這只是理想狀態下,他也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如果無法成行,那至少也得在一個半月抵達。
再拖下去就會影響晉王殿下的大計了。
“小公爺,要不我們休息一下吧。”
劉興明的親兵見劉興明滿頭大汗,十分心疼的在一盤說道。
劉興明搖了搖頭道:“不必了,我們已經趕路了大半個月,早已習慣了這樣的行軍速度。這個時候停下來無異於飲鴆止渴,還是繼續趕路吧。”
他手裡拿着一份波斯人繪製的地圖。
波斯人常年和奧斯曼人交戰,對於對手的地形地勢可謂是十分的了解。
劉興明大致能夠判斷出自己的位置,按照這個位置繼續向前,應該最多十日就能抵達伊斯坦布爾了。
……
……
伊斯坦布爾,僧格在宅邸之中神情落寞茶飯不思。
這些時日對他來說可謂是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剛剛抵達伊斯坦布爾的時候他雖然也感到很低落但至少還有希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