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頁(1 / 2)

而且他覺得自己也有必要效仿當年的馬可波羅寫下一份類似的遊記。

畢竟相當程度上這也算是留名青史了。

思及此,埃里克又滿是幹勁,提筆開始寫書。

……

……

文化的交流有諸多種方式,其中最為簡單直接的就是通過書籍。

所以朱由榔當時跟埃里克達成貿易協議時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法國方面必須要把一些珍藏的科學書籍贈予大明。

朱由榔腦中雖然也記着不少,但他畢竟不是神人,不可能什麼都記着。

靠着回憶寫的物理化學教材肯定會有疏漏之處,專業性延展性上肯定也沒有那些科學家寫出來的更好用。

若是能夠藉助埃里克之手把書籍教材問題解決了,無疑是對大明科技的發展極為有幫助的。

皇家科學院的作用立下一個標杆和牌坊,吸引更多的人投身這個領域,但是也得有合適的土壤才行啊。

毫無疑問,這些專業書籍就是土壤。

朱由榔不知道要花幾代人的時間才能讓人們真正的接受科學技術,但是不管這個過程有多麼的難,不管這個過程有多久總歸是要做的。

在對太子的教育上,朱由榔也很注重這點。

因為光靠一代人是肯定不行的。

政權可以交接,但是政策必須要有延續性。

如果太子將來一股腦推翻了朱由榔的政策,那他這麼長時間做出的努力就白費了。

所以必須在太子的潛意識中告訴他保持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將來大明才會在一個良性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至於西南的問題,朱由榔其實並不怎麼擔心。

張煌言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

只要張煌言肯去做,西南的土司問題就一定可以解決的很好。

改土歸流本質上就是加強中央集權,把本來劃歸給土司們的權力收回來。

只要處理的得當,這一切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倒是接下來大明的發展方向有些令朱由榔陷入了沉思。

是鼓足氣力發展科技呢,還是在文化領域也多多開闢呢。

這些東西看起來容易,但是真的決策起來卻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簡單了。

朱由榔很清楚他看似一個簡單的決定,在未來百十年都會對大明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所以他必須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文化改革比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更加的難。

畢竟儒家文化已經統治了華夏數千年。

自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就是華夏獨一無二的統治者。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