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恙除了獻計要劉蜀黍注意防水之外,還告知自己夜觀天象,發現劉蜀黍屬下的將帥可能有難!這和後來諸葛亮匆匆送來的警告不謀而合。然而號稱“臥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的“鳳雛”龐統卻沒有意識到?這是不是有點不合情理?
P民我認為其實不是這樣。拋開迷信的成分不談,龐統智謀超群,完全能發覺異常天象而事先采取措施提前防範。但他為什麼沒有這樣做?難道是其沒有發覺?完全不是。書中那一段關於龐統心理活動的描述就充分說明了龐統不是沒看出來問題,而完全是私心作祟!私心蒙蔽了他的理智,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龐統的私心表麵上看是由於他對諸葛孔明信任不夠,實則深層原因是龐統此人格局太小。按理說諸葛亮對其仁至義儘一直勉力引薦提拔,當年在其最為落魄的時候為其寫推薦信給劉蜀黍,按理說絕無嫉賢妒能排擠打擊的可能。然而龐統卻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看來一個人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其智謀的高低,格局的大小也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龐統問法正此地距鎘城有多遠?法正告知後劉蜀黍又取出張鬆所留地圖,仔細對照檢視。這個細節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大有深意——這說明劉蜀黍實際上對法正還不夠信任!這也很正常,法正初來乍到而且又是益州降臣,劉蜀黍當然對其不能完全信任。
接下來又是個很有意思的情節:臨戰前劉蜀黍再次提出心中的質疑,提出我做了個不祥的夢再加上素來料事如神的大軍師諸葛孔明同誌也來信說到此事,要不你就好好呆在涪關安安靜靜做個美男子?龐統這下子毫不隱瞞,對著劉蜀黍直斥諸葛孔明是存心扯自己後退,鬼話糊人!從這點可以看出龐統為人多疑,氣量十分狹小。
而劉蜀黍要其走大路完全是出於好意——劉蜀黍自認為自己“弓馬嫻熟”,能征慣戰,所以提議要引兵走可能有伏兵的小路,而要副軍師龐統引兵走大路。劉蜀黍說這一番話時很是自然,充分體現了劉蜀黍為人仁義寬厚,體恤下屬。在關鍵時刻把安全讓給他人危險留給自己,劉蜀黍的“仁”可見一斑,這也正是其人格魅力之所在!
正如曹操說的那樣,天下英雄唯獨曹操和劉蜀黍二人;孫權不過隻是守成之君,並不能算真英雄。P民我甚至竊以為劉蜀黍比曹操更為英雄!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大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不僅是赫赫有名的大財主,而且還曾當過太尉,曹操起兵時的原始資本就來自於曹嵩,而劉蜀黍出身於破落家庭,自幼織席販履,接近於討飯了;曹操家族聲名赫赫人才輩出,這些人都成為曹操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劉蜀黍完全沒有這個優勢。可能有大大會說劉蜀黍是皇族後裔,而曹操是宦官之後,聲名狼藉。其實不然!劉蜀黍雖然是皇族後裔然而血統疏遠,曹操雖是宦官之後卻拉出了大漢的開國功臣夏侯嬰和曹參為自己的祖宗,而且曹操的祖父曹騰雖是大宦官卻為人低調,口碑並不很差。
龐統不幸中伏戰死,劉蜀黍也出師不利。劉蜀黍派關平前來報信,請諸葛亮入川相助。諸葛亮是心理專家,他見關平前來立即明白了七八分——於是乎他便順水推舟安排大將關羽留守荊州,全權負責。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身為三軍統帥的劉蜀黍不直接對軍師諸葛亮發號施令,而是要這樣費儘心機去暗示呢?
答案隻有一條:那就是劉蜀黍對他的部下諸葛亮十分尊重,因此不願直接發號施令;再加上諸葛亮也是聰明人,稍微暗示一下諸葛亮就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無用多言。
然而關羽同誌雖然資曆很高功勞很大,卻不是一位合格的戰略家。他目光短淺,缺乏全局意識和長遠眼光。這在諸葛亮和他的一番問話中就體現得淋漓儘致:諸葛亮問關羽如果魏和吳同時來攻,你該怎麼辦?關羽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到那我就“分兵拒之”!且不說這有違“聯吳抗曹”的基本戰略方針,單單從基本戰術來說“兩線作戰”也是兵家之大忌!這樣的人怎麼能守住荊州這塊是非之地?
諸葛亮趕緊糾正了關羽的錯誤思想,關羽也貌似順利接受了;然而狂妄自大的關羽並沒有發自內心地認同,隨著自身地位的提高(劉蜀黍攻占益州後受到進一步的封賞),關羽愈發的得意忘形剛愎自用,最終終於兵敗身死。
諸葛亮不愧是用兵高手,他兵分兩路,出兵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