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大功告成(1 / 1)

葛亮同誌七擒七縱,終於徹底讓蠻王孟獲心服口服。葛亮同誌興高采烈地班師回朝,然而在瀘水南岸又遭遇了磨難。原來是猖神和厲鬼作亂,必須祭祀,而且除了用“黑牛白羊”外,還得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葛亮手握數十萬大軍且南蠻也已臣服,要想達到這一要求可謂是易如反掌,然而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發明並製作了“饅頭”,以此來代替人頭來祭祀,終於渡過瀘水。撇開迷信成分不談,P民我覺得葛亮同誌還是蠻仁慈的!

這裡有個小穿幫:文中提到葛亮同誌的大軍在返程途中路過永昌,“留王伉、呂凱守四郡”,這就很奇怪了!前文中提到王伉是繼續留守永昌而其謀士呂凱則隨軍效力,因此此處穿幫明顯;且前文說葛亮讓降將高定當益州太守兼管三郡,難道此時就被罷免或另調他用了?但文中並沒介紹啊!

曹丕新逝,孺子曹睿繼位,司馬懿成為托孤大臣,自告奮勇總督雍涼兵馬。葛亮同誌深知司馬懿的才能,很是憂慮。蜀漢中央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馬謖同誌就建議了:我們可以巧施“反間計”,大造司馬懿的謠言,借曹睿之手殺掉司馬懿!此計正合葛亮同誌的心意,於是乎便被迅速接納了。

但不能不說這個計策實施得非常蹩腳。葛亮同誌派人在曹魏的首都鄴城城門上張貼“反動告示”,這就很是奇怪——一般來說都是起兵了才貼此類告示,你司馬懿還沒起兵呢就張貼,有意義嗎?而且造反給出的理由也是破綻百出:要知道曹睿當初是有賢德之名的,因此檄文中所說“素無德行”根本不成立;檄文中既然尊崇魏太祖曹操,那麼就算造反也應該另立新君,然而檄文中根本沒提到!

各位大大可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這可是有關革(zao)命(fan)總目標的問題,是一切問題的核心和關鍵!古話說得好:名不正則言不順,你名都不含含糊糊還怎麼能煽動他人追隨你造反?

所以說這道檄文漏洞百出,P民我非常奇怪依葛亮同誌的智商怎麼能批準如此低劣的東西?但奇怪的是曹睿得知此事後居然“大驚失色,急問群臣”!朝中立刻炸開了鍋,分成了“擁懿派”和“倒懿派”兩大派:“擁懿派”主要是武將集團,代表人物是四大輔政大臣之一的大將軍曹真;而“倒懿派”則主要是文官集團,代表人物是太尉華歆和司徒王朗。曹真是托孤大臣且又是大將軍,因此在這方麵的認識比較清醒,他認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既然當初先帝托孤與其就是料定其忠貞無二;現在情況不明就派大軍前去征討,很容易假戲真做將其逼反,從而中了吳、蜀的詭計。不得說曹真的確是很有見解!

其實還有個原因曹真沒有明說:司馬懿足智多謀,如果貿然扳倒他會是曹魏的重大損失;而且司馬懿人脈廣資曆老功勞大,貿然除掉他會引起國民的不滿,容易引發朝野動蕩。

曹真和司馬懿同是輔政大臣,按理說如果扳倒了司馬懿其政治地位會大大提升。然而曹真在關鍵時刻據理力爭,可見其胸懷寬廣,為人處世光明磊落(P民我強烈懷疑華歆和王朗這兩位曹魏的重要智囊並非對此漏洞百出之檄文毫無懷疑,之所以會異口同聲要置司馬懿於死地恐怕更多還是為了爭奪權力)。

但對於司馬懿是不是真的反了,誰也不敢打包票;最後曹睿沒法,隻好大打“炸金花”,親率禦林軍去造訪司馬懿,看其如何反應。大大咧咧的司馬懿還以為是皇帝來檢查工作呢,率領數萬野戰軍前來迎接,這下子謀反之名就徹底坐實了!在這裡有個小穿幫:文中說司馬懿率領數萬部隊來迎駕,但後麵卻說“司馬懿果率兵十餘萬”,嗚呼!曹睿趕忙派曹休前去討伐,司馬懿還以為是皇帝來了,趕忙俯首帖耳來接駕。

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司馬懿沒有反心(至少現在還沒),否則這樣豈不是自投羅網?可惜人生閱曆異常豐富的征西將四大托孤大臣之一的曹休居然沒有看出!當司馬懿得知傳言後大驚失色,幸好智商足夠高;他趕忙單身一人來到曹睿車駕前痛哭流涕地解釋,然而曹睿還是半信半疑,將司馬懿“一擼到底”,開除了他。

葛亮同誌得知司馬懿被撤職,很是高興,他開始積極準備北伐。這次出征他沒有帶上趙雲——這倒不是其想像以往一樣再施什麼激將法,而是其覺得趙雲年紀較大,生怕其從軍上陣會出什麼閃失。在趙雲的一再要求和鄧芝的協助下(鄧芝主動要求擔任副將)才同意。而這邊魏帝曹睿得知葛亮同誌來乾自己,很是震驚,問大家誰敢抵擋?結果是從未上陣過的孺子夏侯楙堅決要求領命,而且口氣狂妄,不可一世。這還不算,曹睿居然還同意了!

這就非常奇怪了!此時此刻能擔當如此大任的人,除了司馬懿外還有曹休和曹真。這二人久經戰陣戰功赫赫(特彆是曹休),為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用他倆中的任何一個人去抗衡葛亮同誌都顯然更為靠譜,然而,唉,真是莫名其妙!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