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而她與蕭景川的感情,也在這一次次的風波中,變得更加深厚。
然而,皇宮之中,向來風雲變幻,平靜的表象下,不知又隱藏着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與危機,等待着顧琉璃和蕭景川去面對和化解。但他們二人攜手並肩,心中充滿了勇氣與信心,無論前方有多少艱難險阻,都無所畏懼。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顧琉璃並未因揭露梁嬪之事而驕傲自滿,反而更加謹慎行事。她深知,在這看似華麗的皇宮之中,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她時常與蕭景川商討如何協助皇上治理後宮,穩定朝局。
一日,蕭景川憂心忡忡地對顧琉璃說道:“琉璃,如今朝中局勢看似平穩,但實則暗流涌動。一些大臣結黨營私,妄圖謀取私利,長此以往,恐對國家不利。”
顧琉璃微微皺眉,思索片刻后說道:“景川,此事確實棘手。但我們不能坐視不管,需想個辦法,既能削弱這些勢力,又不至於引起朝堂動蕩。”
兩人陷入了沉思,許久之後,顧琉璃眼中閃過一絲光亮:“景川,我們或許可以從科舉制度入手。皇上可選拔一些有真才實學、正直清廉的寒門子弟入朝為官,以此來制衡那些結黨營私的大臣。”
蕭景川眼前一亮,拍手稱讚道:“琉璃,此計甚妙。如此一來,既能為朝廷注入新鮮血液,又能打破現有勢力的平衡。”
於是,顧琉璃和蕭景川將這個想法告知了皇上蕭寒。蕭寒聽后,大為讚賞:“你們二人的想法甚好,朕正為此事煩惱。就依你們所言,下一次科舉,朕定會着重選拔這樣的人才。”
在顧琉璃和蕭景川的建議下,科舉考試順利舉行。一批優秀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進入朝堂為官。這些人初入官場,滿懷報國之志,對結黨營私的行為深惡痛絕,他們在朝堂上逐漸形成了一股新的力量,與那些舊勢力相互制衡。
然而,這一舉動也引起了一些舊勢力的不滿。他們暗中勾結,企圖尋找機會打壓這些新入朝的官員,同時也將矛頭指向了顧琉璃和蕭景川。
一日,一位名叫林尚書的大臣,在朝堂上公然指責顧琉璃干政,擾亂朝綱。他言辭激烈,引得一些附和他的大臣紛紛響應。
蕭寒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他深知這是舊勢力的反撲,但此事關乎皇家顏面,必須妥善處理。
顧琉璃站在朝堂之下,神色鎮定自若。她看着林尚書,緩緩說道:“林尚書,您說臣妾干政,不知有何證據?臣妾不過是為皇上和太子提供一些建議,所提之事也皆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難道在您看來,為國家出謀劃策,也是一種過錯嗎?”
林尚書被顧琉璃問得一時語塞,但他仍不死心,狡辯道:“太子妃,你雖貴為太子妃,但後宮不得干政,這是祖宗定下的規矩。你若真為國家着想,就該恪守本分。”
蕭景川站出來,義正言辭地說道:“林尚書,琉璃所提建議,皆是利國利民之舉。況且,她並未直接參与朝政,只是提供一些見解。若因此便被指責干政,那日後還有誰敢為國家出謀劃策?”
朝堂上頓時議論紛紛,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支持林尚書,認為顧琉璃此舉確實違反了祖宗規矩;另一派則支持蕭景川和顧琉璃,覺得他們的建議對國家有益,不應過分苛責。
蕭寒看着朝堂上的爭論,心中暗自思索。他深知顧琉璃和蕭景川並無惡意,且他們的建議確實對國家有好處。但林尚書等人以祖宗規矩為由,若處理不當,恐怕會引起更多的麻煩。
就在這時,太后得知了朝堂上的爭論,派人傳來口諭:“哀家聽聞朝堂上因太子妃之事爭論不休,太子妃所提建議,哀家也有所耳聞,皆是為了國家着想,並無過錯。至於祖宗規矩,雖不可廢,但也應與時俱進,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都不應被輕易否定。”
太后的口諭一出,朝堂上頓時安靜下來,林尚書等人雖心有不甘,但也不敢再公然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