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臣能有今日登臨朝堂,一要感念太皇太后與陛下頻發德政,讓百姓休養生息,二要感念鄉鄰,對裴介的諸多照顧,臣親眼所察,親身所經,是因臣直言不諱,這些懶政怠政之人,吃的是民脂民膏,上慚皇恩,下愧黎民,將太皇太后與陛下的諸多德政,變作名不副實的空口笑談,皇恩不能真正福澤萬民,他們蛀的是國之根本!”
說句實話,朝堂上這些人居廟堂之高,甚少有親身了解底層縣衙究竟是如何辦事的,是以今日乍然聽到,頗有些從未想過的驚異,可從細想來,又覺得甚是符合人性。
當下,亦有幾個寒門出身的官員附和了裴介的說法,證實推諉懶政一事屢見不鮮。
珠簾之後的太皇太后開了口:“裴狀元既然在朝堂上提了此事,想是已有應對之策成竹在胸,不妨今日一併說出來。”
心弦一直緊繃的景弘稍微鬆了一口氣。
之所以要選擇懶政怠政做切入口,便是因為此事直接與太皇太后的諸多德政切實相關,更不宜招致太皇太后的反對。
而能說動太皇太後有心思解決此事,便已成功大半了。
景弘手裡捻着拇指上的扳指,聽着裴介慷慨激昂的陳述着他“月課季考年定”的構思。
這些細則,俱是他與裴介徹夜討論出來的。
太皇太后又叫左相和右相表達了意見,幾番商榷,裴介一一應答,景弘便知道了此事近乎事成。
裴介由此進了吏部的清察司,專管此事。
宣德殿里,不能跟隨景弘上朝的棋心則與裴朝卿一同給裴介準備着他需要的種種情報資訊。
這一篇有關官員懶政的論著好似一陣強風,迅速的掀開了景弘與太皇太后奪政的帷幕。
棋心默默望着天邊初升的太陽,她們最艱難的路,要啟程了。
如果說之前景弘還會因為要顧及一下裴介的意見,放棋心的假,但既然事情已經緊鑼密鼓的發揚了出去,景弘也不會再做收斂,繼續讓棋心參與到此事之中。
裴介雖然不忿,卻也不能違逆聖意。
而隨着一大批尸位素餐之人的處置,朝廷上的風暴也漸漸醞釀了出來。
五月十三日,棋心點出了“清冗”的根源問題:“官員推諉怠政,說到底,還是因為大昭目前的官制中,許多機構職責劃分的不明確,甚至有很多機構職能重複,才導致他們可以相互推諉。而這些清閑衙門,更是世家塞家族閑散子弟來謀職的好地處,更是給大昭造成了大量的冗官。”
清查懶政怠政的官員只是開始,下一步,便是劍指這些人員臃腫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