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我看一座山(1 / 2)

第38章 我看一座山

道士名士兩風流的南澗國今年格外熱鬧,一場浩大的盛典剛剛拉開帷幕。

南澗國邊境,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嶽後方,山林之間,小徑幽深,有年輕道姑緩緩而行,手裡拎着一根翠綠竹枝,手指輕輕擰轉,她身後跟隨着一頭靈動神異的白色麋鹿。

一個懸佩長劍的白衣男子與她並肩而行,神色落寞。

她無奈道:“早就跟你說過不止一次,不是你只有下五境修為,我就一定不喜歡你,但也不是你有了上五境修為,我就一定喜歡你。魏晉,我跟你真的沒有可能,你為何就是不願死心?不然你告訴我,如何才能死心?”

男子正是風雪廟神仙台的天才劍修魏晉,要一個潛心修道的道姑說出這麼直白赤裸的言語,看來他對她的糾纏不清着實讓她有些惱了。

山上修行之人,所謂的天才,其實也分三六九等,如此年輕的十一境劍修,魏晉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等,破境速度遠超同輩。

魏晉神色萎靡,哪裡像是一個剛剛破開十境門檻的風流人物,苦笑道:“是因為你有喜歡的人了嗎?比如說你們宗門裡那個師叔。”

賀小涼停下腳步,轉頭望向這個已經名動一洲的風雪廟劍修,氣笑道:“魏晉,你怎麼如此不可理喻!”

魏晉雖然面無表情,可心中有些委屈,又不知如何解釋和挽回,一時間便保持沉默。但哪怕是如此心灰意冷的他,在外人眼中,也依舊是天底下最有朝氣的一把劍。

只可惜這個外人,不包括賀小涼。

劍心澄澈凈如琉璃,不一定就真的通曉熟稔人情世故。尤其是情愛一事,本就是天底下最不講道理的事情,更是讓人懊惱。

魏晉輕聲道:“賀小涼,我最後問你一個問題。”

賀小涼點頭道:“你問便是。”

魏晉猶豫片刻,視線轉向別處,嗓音沙啞道:“你最講緣分,那麼如果有一天,你終於遇上與你有緣的人物,哪怕你內心並不喜歡他,會不會為了所謂的大道,依舊選擇跟他成為道侶?”

萬籟俱寂,彷彿天地間無形的縷縷清風都在這一刻凝固。

賀小涼微笑道:“會。”

魏晉眼神徹底黯淡,依舊不去看這位讓自己一見鍾情的女子,紅着眼睛:“哪怕你和他成了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侶,可是你會不開心的。賀小涼,我不騙你,我不希望看到你不開心的樣子。”

賀小涼輕輕嘆息一聲,雖然流露出一絲傷感,可道心依舊堅若磐石:“魏晉,哪怕真有那麼一天,我會過得不如人意,可是我絕對不會反悔,更不會轉過頭來喜歡你。”

魏晉喃喃道:“這樣嗎?”

賀小涼轉身離去,魏晉久久不願挪步。她不後悔,可是他已經後悔了,後悔不該問出這個傷人傷己的蠢問題。

一個年輕道人從密林深處走出,身旁有一青一紅兩尾大魚在空中游弋。

魏晉收回視線,在賀小涼走遠之後,才敢凝望她愈行愈遠的背影。他不去看那個東寶瓶洲當代金童玉女里的金童,冷聲道:“你敢說一個字,我就敢出劍殺人。”

金童雖然對這位十一境劍修有些忌憚,可這片山林就位於宗門後山,他相信魏晉一言不合就敢拔劍殺人,但他不信自己會死,所以他嗤笑道:“風雪廟的十一境劍修,就能在我們神誥宗逞凶?”

“宗”這個字眼,他咬得特別重。

東寶瓶洲有道家三宗,其中又以南澗國神誥宗為尊,是一洲道統的居中主香。上次跟賀小涼一同下山去往大驪王朝的驪珠洞天,一路北上,所到之處,無論是世俗的帝王還是各國真君、陸地神仙,無一例外,都對他和賀小涼這一對金童玉女以禮相待,絲毫不敢怠慢。

神誥宗位於南澗國邊境,獨佔七十二福地之一的清潭福地,宗主祁真,身兼四國真君頭銜,道法通天,是東寶瓶洲屈指可數的真正神仙,神誥宗雖是他們這一脈道統的下宗,但是祁真哪怕去往位於中土神洲的那座道統正宗,依然毫無疑問是一等一的重要角色。而這位金童,恰好就是宗主祁真的關門弟子。

至於他的同門師姐賀小涼,則師從玄符真人。這位與世無爭的前輩真人不同於掌門師弟祁真,只收了賀小涼一人為徒。當初賀小涼剛剛進入神誥宗,聲名不顯,天賦不顯,身世不顯,唯有玄符真人一眼相中了她。事後證明,他確實抓到了一塊絕世璞玉,甚至無須他這個師父如何雕琢,福運深厚的賀小涼就迅速崛起,破境之快,機緣之好,讓宗門上下瞠目結舌。

東寶瓶洲的金童玉女結為道侶的可能性極大,哪怕不在同一座宗門也不例外,各自宗門往往樂見其成。

像他和賀小涼這樣師出同門的金童玉女,在東寶瓶洲近千年的歷史上,連同他們兩人在內,只出現過三次,全部成了聯袂躋身上五境的大道眷侶。

所以他不想自己成為第一個例外。

魏晉轉頭望向他,突然有些意態闌珊:“你沒資格讓我出劍,你師父還差不多。”

十一境的劍修,戰力完全能夠等同於兵家之外的十二境練氣士,這是常識。

更何況神誥宗的宗主卡在十一境巔峰已經很多年,今年之所以召開慶典,就是為了慶賀他終於破境。所以魏晉和祁真都是破境沒多久的練氣士,兩人若是換個地方打擂台,勝負還真不好說。

不過這是神誥宗的地盤,各種陣法層出不窮,又是一方真君地界,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祁真,絕不可以視其為普通的十二境初期修士。

金童笑道:“沒資格,又怎樣?”

這句話,對於再一次被賀小涼當頭澆了一盆冷水的魏晉而言,真是傷人至極。

於是他淡然道:“接好。”

金童根本無法看清楚魏晉拔劍,一縷長不過寸余的劍氣就在他頭頂劈下。

眼看着就要失去一張保命符的金童看到一隻白皙如玉的溫潤手掌伸到了他頭頂,替他抓住了那縷裂空而至的恐怖劍氣。

然後空中泛起一點血腥氣,與這片靜謐祥和的山林格格不入。

魏晉看了一眼那個不速之客,鬆開劍柄,緩緩離去,只是撂下一句話:“好自為之。”

一個面如冠玉的道士站在金童身前,收起那隻擋下魏晉劍氣的手掌,手心傷口深可見骨。他溫聲道:“向道之人,修心還來不及,何必逞口舌之快。”

金童恭敬道:“師叔,我知道錯了。”

那個玉樹臨風的俊逸道士笑着教訓道:“知錯就改,可別嘴上認錯就行了。”

金童赧顏道:“師叔,我真知道錯啦,一定改。”

被稱為師叔的道人其實年紀不大,看着還不到而立之年。他微笑道:“你要不願意改,師叔也沒辦法啊,誰讓你師父是我的掌門師兄。”

金童一陣頭大,他就怕師叔這個樣子跟人說話。事實上,即便是宗主祁真,聽了此話恐怕都要發虛。他立即苦着臉道:“師叔,我這就去抄寫一部青詞綠章。”

道人點點頭:“可以抄錄《繁露篇》,三天後交給我。”

金童可憐兮兮地快步離開,心想明擺着是三天三夜才對,苦哉苦哉。

道人一步跨出,瞬間來到了一池荷塘畔,站在賀小涼身邊,直截了當問道:“大道經常與風俗世情相悖,畢竟這裡是浩然天下,你可想好了?”

賀小涼伸手輕輕拍着白鹿的柔軟背脊,臉色黯然,點頭道:“師叔,我想好了。”

道人望着一池塘綠意濃郁的荷葉。寒冬時節,山外早已凍殺無數荷葉,這裡依舊一枝枝亭亭玉立,宛如盛夏光景。他輕聲道:“真到了那一步,師叔會站在你身邊。”

賀小涼非但沒有任何感激涕零,反而感慨道:“大道真無情。”

道人“嗯”了一聲:“確實如此。你能有此想,於修行是好事。”

他之所以選擇站在賀小涼這邊,站在師兄玄符真人的對立面,不是他覺得賀小涼可憐,而是他站在了大道之上,恰好賀小涼位於這條大道而已。如果有一天這對師徒顛倒位置,他一樣會做出相同的選擇。

賀小涼收起那點思緒,笑問道:“師叔,那個我們戲稱為陸小師叔的傢伙到底是何方神聖?他可是在南澗國邊境滯留將近一年了。”

道人搖頭道:“我算不出那人的根腳,既然他願意稱呼我為師兄,我下棋又輸給了他,就只好隨他了。我只算出他在驪珠洞天是那個死局的死結,以及他跟神誥宗上邊的正宗有些淵源,僅此而已,再多就算不出了。”

哪怕是賀小涼都有些毛骨悚然。齊靜春最後一次出手,雖然很快就被各方聖人遮蔽了天機,但是賀小涼不但親眼看到過那場大戰的開頭,還感受到了那場大戰的餘韻,哪怕等到她有所領悟時已經只剩下大浪拍岸的尾聲那點岸邊漣漪,這就已經讓她倍感震驚了。與此同時,更加堅定了她的向道之心。

天下如此之廣大,高人如此之巍峨,我賀小涼為何不自己走到那裡去瞧一瞧?

道人微笑道:“不用多想什麼,水落自然石出。”

之後這位在一洲之地都算輩分極高的道人緩緩行走於荷塘岸邊,悠然思量。

他思量着世間最天經地義的一些事情,比如為何會下雨,為何會以人為尊,為何會有陰晴圓缺,為何會有洞天福地,諸如此類被所有人習以為常的無聊事情。之所以無聊,就在於你如果跟人聊這些,會沒得聊。

賀小涼遙遙望去,自嘆不如。

無關境界差距,無關輩分差距,而在於那位年紀輕輕的師叔早早走到了大道遠處,讓人難以望其項背,所以就會自慚形穢。

在街邊酒肆買過一壺酒,魏晉倒了些在手心,那頭白色毛驢低頭就着他的手喝得飛快。好在這裡的老百姓都是見過大世面的,別說毛驢喝酒了,就算是毛驢開口說話都不會皺一下眉頭。

魏晉縮回手,開始自己喝着酒,離開酒肆,漫無目的地隨意行走,毛驢就屁顛屁顛跟在他後頭。

走出那座位於神誥宗山腳的城鎮后,從來只把自己當江湖人的魏晉依然不願御劍飛行,只把自己喝得醉醺醺,搖搖晃晃坐在毛驢背上,任由它馱着自己隨意逛盪。

山山水水,重重複復,最後來到了南澗國的國都豐陽。魏晉如常人一樣,在城門口遞交了關牒,這才得以牽驢入城。

滿身酒氣的魏晉使勁想了想,記得自己在豐陽有個對脾氣的江湖朋友,在七八年前有過一場結伴遊歷,那人好像說過自己是豐陽城內一個大門派雄風幫的掌門之子,魏晉便問路去往那個門派。魏晉記得當時那人還自嘲來着,說他祖上真沒學問,取了這麼個不講究的幫派名稱。魏晉就安慰他,說東寶瓶洲南邊有個很大的仙家府邸,傳承千年,底蘊深厚,雄踞一方,勢力堪比一國,卻被開山祖師爺取了個名字,叫無敵神拳幫,那才叫可憐,每逢盛會,神仙扎堆,門下弟子個個覺得了無生趣。

魏晉緩緩前行,街旁有個算命攤子,一個身穿道袍、頭戴道冠的年輕道人正趴在桌子上,對着一個流着鼻涕、手裡拿着糖葫蘆的小孩說教:“這個世道很糟糕,但是你不能因為這樣就覺得那些與人為善、願意吃虧的好人是傻子。”

他加重語氣道:“其實你才是傻子,知道不?”

面無表情的孩子抽了抽鼻子,原本青龍出洞的兩條鼻涕返回洞府大半,然後舔了口糖葫蘆。

年輕道人有些焦急:“跟你說正事呢,吃什麼糖葫蘆。”

孩子依然無動於衷,歪着腦袋吃糖葫蘆。

年輕道人語重心長道:“唉,你這崽子,真是沒有慧根,貧道好心好意幫你算了一卦,明明算出你跟鄰居小姑娘是天作之合,貧道都不收你銅錢了,這還不夠仗義?你咋就不知道感恩呢?一串糖葫蘆而已,值得了幾文錢?還比不上一個未來媳婦?”

一直木訥獃獃的孩子突然呵呵一笑:“你當我傻啊。”

然後他就轉身一搖一擺蹦跳離開,嘴上嚷嚷:“吃糖葫蘆嘍!”

年輕道人痛心疾首地一拍桌面:“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哇!”

魏晉一笑而過,猛然間又停下腳步,卻沒有轉頭,回想了一遍那算命道人的裝束,有些猶豫不決。

那道人已經開口笑道:“既然有緣,何不相見?”

魏晉牽驢而走。

年輕道人可憐兮兮道:“日子難熬,這南澗國的人咋一個個就這麼精呢?民風也太不淳樸了!”他憤憤然坐回凳子,守着桌上的簽筒,雙手抱住後腦勺,曬着太陽,脖子前後晃悠,頭頂的道冠跟着晃蕩,自言自語,“無聊啊真無聊。”

一個俊俏女子怯生生走來,鼓足勇氣問道:“道長,能算姻緣嗎?”

年輕道人趕緊擺正坐姿:“絕對能算,不是好籤貧道不收錢!”

妙齡女子愣了愣,然後轉頭就走,心想這不是明擺着坑錢嘛,肯定是個臭不要臉的江湖騙子。想來也是,咱們南澗國的道士哪有如此落魄的,自己就不該貪圖小便宜。姻緣多大的事情,還是應該去屏風巷那邊找真正的道士算卦,價格貴就貴一些,總好過被人騙。她隨之有些鬱悶,那騙子其實長得挺好看啊,怎麼是這麼個不正經的人?

年輕道人雙手使勁揉臉,頹然道:“這日子沒法過了。真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報應不爽啊。”

最後他嘆了口氣:“好一個君子可以欺之以方。既然你都如此開誠布公了,貧道自然不會欺人太甚。”

“收攤了收攤了。”他念叨着,就忙碌了起來,默念,“那咱們就山高水長,後會有期?”

只是他很快就搖頭否定了這個念頭:“難。”

大驪南方邊境,風雪呼嘯,一大兩小行走於一條峽谷之中。

陳平安走樁艱辛,為了保持走樁的一氣呵成,他的呼吸越來越困難。每次呼吸之間,都像是無數刀子躥入了七竅,使得他的臉色有些發青。

背着大書箱的粉裙女童道:“老爺,小心適得其反啊。書上說欲速則不達,老爺今天走樁已經比平時多出很長時間了。”

陳平安只是微微搖頭,沒有說話,否則積蓄起來的那口氣就散了。

青衣小童故意落在後邊,喊道:“傻妞兒。”

粉裙女童扭頭望去,看到他朝自己招手,還偷偷伸出手指做了個噤聲的手勢。

她本想不理會,但是青衣小童狠狠瞪眼,嚇得她只好悄悄放慢腳步,很快就變成他們兩個並肩而行。

青衣小童神色陰沉,一言不發。

粉裙女童跟着沉默片刻,輕聲道:“你要不給老爺認個錯?”

青衣小童火冒三丈,不忘壓低嗓音,跳腳道:“認錯?你這傻火蟒的腦子灌進了一條江水吧?”

粉裙女童嚇得不敢多說什麼。

青衣小童猶豫之後,問道:“你說老爺會不會記仇,對我心懷芥蒂?”

粉裙女童搖頭:“老爺不會的。”

青衣小童一臉不信:“當真?”

“當真!”粉裙女童一開始信誓旦旦,但是很快就偷偷加了兩個字,“的吧?”

青衣小童氣得不行,渾身散發出焦躁不安的氣息,恨不得現出真身,將山谷兩側的山壁給撞碎。但是最後他一咬牙,擠出一個僵硬笑臉:“那我給老爺磕頭認錯去!”

粉裙女童一臉茫然:“啥?”

很快,青衣小童就返回了,病懨懨的。

粉裙女童疑惑問道:“怎麼了?”

青衣小童壓抑着滿腔怒火:“你別管!”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喪着臉道,“大爺甚至不敢開口。我都不明白為何如此,你說氣人不氣人?”

粉裙女童望着那個始終緩緩前行的背影,再回頭望向坐在地上的青衣小童,蹲下身:“我大致曉得老爺的想法了,你想聽不?如果不想,我就不說。但是你如果想聽,你必須保證,聽過之後不許生氣,更不許吃了我!”

青衣小童有氣無力道:“答應,都答應!你說便是。”

粉裙女童滿臉嚴肅,偷偷摸摸告訴青衣小童:“如果你的初衷是讓那個少年知道世道不易,那你就是對的,說不定老爺還願意跟你道歉。可如果只是覺得好玩就隨口言語傷人,哪怕你做的事情最後是好的,那麼老爺還是會覺得……不那麼對。這些呢,是我胡思亂想的,不一定是老爺的真實想法。其實我覺得你最好是跟老爺自己聊。”

青衣小童聽得一愣一愣,然後喃喃道:“我當然是覺得好玩啊,那少年以後是生是死關老子屁事。”

粉裙女童滿臉無奈:“那我就沒法幫你了。”

青衣小童突然問道:“那你覺得我有錯嗎?”

粉裙女童欲言又止,青衣小童冷哼道:“說實話!”

粉裙女童換了個方向,用小書箱對着自家老爺,她自己就躲在書箱底下,彷彿這樣就可以放心說話了:“我覺得吧,老爺肯定是沒有錯的,但是你也不用太在乎老爺的看法。其實老爺也不在乎你是不是在乎他的看法,如果能這麼想,事情就很簡單了呀。”

青衣小童若有所思,點頭道:“繼續說。”

粉裙女童愈發小聲:“再說了,咱們都在修行,境界已經比老爺還要高出許多。你如果修行得更好更快,說不定老爺哪天就會覺得自己是錯的,畢竟老爺曾經親口告訴我,如果他有不對的地方,就要直接告訴他,老爺可不會覺得他的道理就一定永遠是對的。這是我最喜歡老爺的地方了!”說到最後,她神采奕奕,滿臉歡喜。

青衣小童翻白眼道:“我早就告訴你了,修行靠天賦,不靠努力。”

“又來,難怪老爺不喜歡你。”粉裙女童站起身,加快步伐去追趕陳平安。

青衣小童伸出一隻手,很快凝聚出一顆雪球,塞進嘴裡,狠狠嚼着。

他一邊走一邊想,既想一拳打死那無趣至極的老爺,一了百了,一錯到底,但同時又想捏着鼻子違心地認個錯。可他就是開不了這口,不願意跟着那個泥腿子一起無趣。

青衣小童忍不住回頭望去。他想念自己的家鄉了。

在這裡,加上自己孤零零三個人,他沒有一個同道中人。

家鄉那裡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那裡有高朋滿座,快意恩仇,那裡沒有縈繞心間的是非對錯,沒有壞人胃口的狗屁道理,沒有讓他這麼不痛快不開心的老爺。

東寶瓶洲向來喜歡以觀湖書院劃分南北,北方多蠻夷,南方皆教化。

南人瞧不起北人,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哪怕是北方的大隋文豪,面對南澗國的雅士,都是要自認矮人一頭的,故而南方世族高門以嫁入北方為恥。

臨近年關,南方一處喧鬧集市上,有一名光腳的中年僧人托缽緩緩而行,面容方正剛毅。有雜耍藝人使出渾身解數,博得陣陣喝彩聲。僧人看到一根木樁子上拴着一隻小猴兒,乾瘦乾瘦的,故而顯得眼睛極大。

僧人蹲下身,掏出半塊生硬幹餅,掰碎一點,放在手心,伸向枯瘦小猴。

小猴卻被僧人的善舉給驚嚇到了,驚慌失措地向後逃竄,鐵鏈被瞬間綳直,一個反彈,滿身鞭痕的小猴子頓時摔倒在地,身軀蜷縮,細細嗚咽起來。

僧人輕輕將掰碎的干餅放在木樁附近,將剩餘半塊干餅又掰碎一半,零零散散放在地上,然後又把鐵缽放下,這才起身向後退去,最後盤腿坐在距離木樁三四步的地方,開始閉目,嘴唇微動,默誦經文戒律。

行也修行,坐也修行,萬里迢迢,一直苦行。

饑寒交迫的小猴委實是餓慘了,在僧人坐定后,怯生生望了他半天,終於鼓起勇氣去抓住一塊碎餅,退回原地低頭啃掉后,眼見着僧人無動於衷,便愈發膽子大了,再偷吃了一塊,如此反覆,無意間發現鐵缽內竟有些清水,便去喝了口。隆冬時節,缽內清水竟然有些溫暖,這讓小猴有些舒坦,更加不怕那僧人了,大眼睛直愣愣望着他,一臉費解。

僧人念完一段經文後,睜眼起身,小猴便又躲避起來。

僧人只是彎腰拿回鐵缽,就此離去。

小猴扶着木樁子,目送僧人的背影很快消失於擁擠的人海。

它破天荒地打了個輕輕的飽嗝,伸手撓了撓乾瘦無肉的臉頰,眨着大眼睛。

光腳僧人低頭行走於人山人海之中,便是被路人撞了肩膀也不抬頭,反而右手在胸前行禮,微微點頭后,繼續前行。

集市上有個瘋瘋癲癲的老人,眉發打結,邋裡邋遢,衣衫襤褸,只要遇上稚童,不管孩子們的長輩是富貴還是貧窮,都要湊過去詢問一個同樣的問題:“你家孩子取名了沒有?”大多數老百姓對此見怪不怪,多是牽着孩子加快步伐離去,也有一些會笑罵幾句,另一些個脾氣不太好的青壯漢子還會推搡老瘋子幾下。

有對老人知根知底的一群年輕浪蕩子堵住他,其中一人一臉壞笑地問道:“我家有小孩還未取名,你要如何?”

老人頓時眉開眼笑,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說道:“我來取,我來取,這次我一定取個好名字……”

“取你大爺!”老人被那年輕人一腳踹在腹部,跌了個後仰倒地,在地上抱着肚子打滾。

托缽僧人蹲下身,攙扶老人起身,那群浪蕩子鬨笑着離去。

老人被扶起身後,伸手死死攥住僧人的手臂,對着僧人依舊問了那個極其不敬的問題:“你家孩子取名了沒有?”

托缽僧人看着痴獃老人,搖搖頭,幫老人拍去塵土,這才繼續前行。

老人依舊在集市上自討苦吃,挨了無數的白眼和謾罵。

夕陽西下,僧人托缽乞食,七戶之後不再化緣,鐵缽內食物寥寥,想要一個溫飽都難。他由北入城,由南出城,路上行人如織,他低頭而行,若是遇見小蟲子,便撿起放於道旁無人處。最後看到一座荒廢已久的古廟,僧人在門外單手行禮,緩緩走入。

在大殿外的檐下廊道,吃過了缽內食物,僧人開始盤腿而坐,繼續修行。

暮色中,老人踉蹌歸來,看也不看僧人,直奔大殿,倒在一堆茅草上,捲起一塊破碎不堪的單薄被褥,盡量遮住手腳,呼呼大睡。

一夜無事。老人在正午時分才睡醒,醒了之後就離開破廟,往城裡的人堆湊。對於那個托缽僧人,他根本視而不見。一開始不是沒人猜測,老瘋子會不會是性情古怪的奇人異士,後來才發現他根本就是個老廢物,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而且打疼了會哭喊,打重了會流血,到最後就只有一些遊手好閒的浪蕩子才樂意拿老人取樂。

老人住在這座荒廢破廟裡已經很多年了,接下來小半年,日復一日,僧人也在這裡暫住,偶爾會與老人一起去往城內,托缽化緣,也偶爾會與老人一同出城,返回住處。

兩人一直沒有言語交流,甚至就連眼神交匯都極少。每次老人見着僧人都一臉茫然,記不得什麼。

這一夜,大雨滂沱,電閃雷鳴。

疾風驟雨之中,估計就連近在咫尺的呼喊聲都聽不真切。

縮在茅草堆上的老人,每次雷聲響起都會驚嚇得打個戰。熟睡之中的老人不知是想起了什麼傷心事還是做起了噩夢,雙手握拳,身體緊繃,不斷重複呢喃:“是爺爺取的名字不好,是爺爺害了你,是爺爺害了你啊。”

那張乾枯蒼老的臉龐早已沒有任何淚水可流,但是偏偏顯得格外撕心裂肺。

雖然雨水依舊密集,聲勢駭人,可是隨着急促的雷聲變得斷斷續續,老人的自言自語也漸漸平息。可就在老人徹底陷入沉睡之際,僧人彎曲手指,輕輕一叩。

咚!如木魚聲響徹古廟,如春雷響起於廊下。

老人打了個激靈,猛然坐起身,環顧四周后,先是茫然,然後釋然,最後悲苦,站起身向大殿外走去。衣衫襤褸的矮小老人,行走之間氣勢兇悍,如同下山虎、過江龍,只是體魄仍是孱弱至極,虎死不倒架而已。

老人走出廟外,仰頭望去,久久無言,最後只剩下悵然。

僧人輕聲道:“有情皆苦。”

老人看也不看僧人,嗤笑道:“苦什麼苦,老子樂意!當絕情寡慾的仙人怎麼就逍遙了?狗屁的長生久視,一個個高高在上,只記得仙,忘了人……哈哈,老百姓做人忘本要天打雷劈,神仙忘了本才算真神仙。可笑,真可笑……”

僧人又道:“眾生皆苦。”

老人沉默,盤腿而坐,雙拳緊握撐在膝蓋上,自嘲道:“恍若隔世。”

拂曉時分,不知何時睡去的老人猛然驚醒,再次眼神渾濁,然後繼續他渾渾噩噩的一天。

就這樣又過去了一個月有餘,在中秋月圓夜,老人終於恢復清醒,只是這一次,他整個人的精神氣已經大不如前,垂垂老矣。

他跟僧人一起坐在檐下廊道,望向那輪明月,自說自話:“我孫兒很聰明,是天底下最聰明的讀書種子,只可惜姓了崔,已是不幸,遇上我這麼個爺爺,更是不幸。不該這樣的,不該這樣的……”

僧人寂然無聲。

東寶瓶洲崔氏曾有人言:有廟無僧風掃地,有香無火月點燈。

入冬后,大雪紛紛,老人睡在廟內,牙齒打架,臉色鐵青,像是要熬不過這個寒冬。僧人托缽進入,遞給老人一塊溫熱干餅。老人怔怔接過後,猛然丟在地上,眼神恢復些許清明,看着那個重新撿起干餅遞過來的僧人,搖頭道:“我活着只想見孫兒一面,要不然我死不瞑目,這口氣我咽不下,斷不掉!我要跟他說一聲對不起,是爺爺對不起他!我不能瘋,我要清醒!和尚,你救我!”老人一把死死攥緊僧人手臂,“和尚,只要你讓我清醒地見着孫兒,我便是給你當牛做馬都無妨……我這就給你磕頭,這就給你當徒弟!對對對,你這和尚神通廣大,一定可以幫我脫離苦海……”

這一次清醒過來的老人,精神氣出現了油盡燈枯的跡象,意識也不再清晰。

僧人淡然道:“如何都放不下執念?就算你見着了他,事已至此,又能如何?”

老人神色悲苦:“如何放得下?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放不下的,這輩子都放不下的。”

僧人想了想:“既然放不下,那就先拿起來。”

老人痴痴問道:“如何拿?”

僧人答道:“去大驪。”

老人點頭道:“對對,我那孫兒就在大驪。”

僧人搖頭道:“你孫兒在大隋,但是你孫兒的先生在大驪龍泉縣。”

老人陷入惶恐,身形向後退去,抵住牆壁,使勁搖頭道:“我不要見文聖……”

片刻之後,老人驀然大怒:“你若想害我,打死我便是;你若想害我孫兒,我就一拳打爛你金身!便是你家佛祖來了,我一樣出拳!”

言語落地,老人掙扎着站起身,氣勢之剛猛雄壯,竟是不輸在驪珠洞天中交手的那兩名純粹武夫!但也僅是剩下點虛張聲勢的氣勢了。

僧人臉色平靜,低頭凝視手中鐵缽,缽內有清水微漾:“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

老人皺眉道:“禿驢,莫要跟老夫打機鋒!”

僧人轉過頭,輕輕抬了抬鐵缽:“這是你家孫子最有意思的地方。他看到了‘小’,貧僧覺得可以跟他的先生說道說道。”

老人眼神堅決:“和尚你所謀甚大,老夫絕不會答應你。”

僧人嘆息一聲:“無根之草。”就這麼起身離去。

老人抓緊時間盤腿而坐,開始呼吸吐納,一身原本枯死的肌膚緩緩生出熠熠金光。然後他在手心以手指刻下“大驪龍泉縣”五字,血肉模糊,不斷告訴自己:“去往此地,必須去往此地,只看不說,不問不做。”心湖激蕩,銘刻心聲。

老人回到廟內,倒頭就睡。

廟外大雪愈烈,只是陣陣寒氣剛剛逼近廟門就自動消融。

陳平安這次不經由野夫關進入大驪國境,走出那條棧道和那處山谷之後,他們三人遇到了一隊精騎。

風雪茫茫,雙方對峙。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