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對這番話極其不滿意,但也沒頂撞林昌,憋着嘴生悶氣。
陸毓衍垂着眼帘,彎下腰與林昌道:“讀書人里,也有不少白讀聖賢書的,年輕手藝人之中,也一定會有踏實本分之人,一切,皆看本心。”
林昌怔了怔,良久又笑了:“是啊,都看這顆心。”
張口說話,左右事端,說透了,也就是這麼一回事。
信念不同,選擇不同。
為立場、為局勢、為本心、為錢財、為利益……
僅此而已。
林昌幽幽嘆了一口氣,看向林永,道:“你說得對,我是靠手藝賺錢,鋪子也給金老爺賺了不少錢,當年他投鋪子的銀子對他而言不足一提,可你卻一直記不住,那筆銀子與我們林家意味着什麼。”
林永的臉色難看極了。
因着他們兄弟病弱,常年吃藥,而母親又早逝,生活的重擔全壓在了林昌身上。
林昌做工辛苦,偏偏手藝活最考驗人,也最需要積累。
眼看着一年又一年過去,家裡的生活依舊沒有半點起色,兄弟兩人多有抱怨。
林昌沒有鋪子,名氣一般,接活總比其他人難些,價格也被壓低了,但他從不向兒子們說那些,畢竟,哪有老子養不活家,向兒子倒苦水的?
直到九年前,林昌認識了金岳明。
金岳明賞識林昌手藝,又喜歡他的踏實,出銀子開了這鋪子,照着分紅利,金岳明賺大頭,林昌賺小頭。
即便如此,林昌也感激涕零。
有了鋪子,他接活兒的時候有底氣多了,金岳明又給介紹了不少生意,鋪子紅火了,積少成多,怎麼也比從前強。
林昌一遍又一遍給兩個兒子說,要記得金老爺的恩情,全靠金老爺,他們一家才能好起來,能娶媳婦進門。
只是,林昌也不懂,為何他說了許多,兒子們卻聽不進去了。
開鋪子是為了賺錢,是金岳明挑了林昌,的確是誰也不欠誰的。
可若沒有金岳明的“舉手之勞”,又哪裡會有今天的林家?
“金老爺帶張豐進了將軍坊,只是沒想到,最後會變成這樣。”林昌不住嘆着氣。
回到順天府里,楊府尹便叫人去查富商金岳明。
同知聽說過此人,就被楊府尹叫過來,一一說明。
“那金岳明是鳳陽府人,少時就到舊都做買賣,聽說做生意的眼光不錯,發家致富了,賺了不少銀子,”同知道,“十幾年前搬到了京城,收了些虧本的鋪面,經過他的手,起死回生,都說他點石成金。”
楊府尹摸了摸下巴,道:“這等富商,我倒是真沒聽說過。”
同知樂呵呵道:“再有錢,也就是個商人,不是讀書人,大人沒聽說過也不奇怪。”
衙門裡的人不知金岳明,同是商人的汪如海就清楚多了。
謝箏提了一句,楊府尹便使人去請汪如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