韃靼來勢洶洶連下定門、夾口兩關,守軍急忙調兵遣將,藉著封玉關天險,才攔住了敵人的進攻之勢,沒有讓韃子的騎兵順勢南下。
烽火次第入京,朝野嘩然。
自本朝建朝起,與韃靼之戰時戰時和,幾百年間,勝多輸少。
韃靼突然發兵的狀況也有,但從沒有哪一次,能連破兩大關,一口氣咬下大片北疆土地。
這回若是反應再慢一些,連封玉關都進了韃靼的口袋,那京師都危險了。
朝堂上吵成一片。
後續增兵北上,戰報雪花一般送達,可戰果卻無法讓人滿意。
不把韃靼趕出定門關外,京師如何能安心?
最終,皇上決定換帥,由惠康伯領帥印,徐其則為偏將,往北疆平定局勢。
一個月後,大勝。
韃子連退七百里,不止退出了定門關,還倉皇逃往草原深處,連定門關的邊都摸不着了。
可惠康伯父子戰死了。
戰事結束后,論功行賞,自然也要論罪處罰。
明明春天才加固過的定門關,為何會在一夜之間被韃靼打出一個豁口?
甚至,韃子都沒有付出什麼代價,還能繼續進攻夾口關?
朝廷的加固工序,都是假的不成?
兵部、工部都挨了罵,一番檢查下來,卻是沒有什麼顯著的收穫。
定門關、夾口關的守軍傷亡極重,之前負責加固事宜的當地官員也在韃靼出兵時戰死,從留下來的資料看,無論是兵甲還是石木,東西都運到了,該累城牆的累了城牆,該給兵士們武裝的也都武裝上了,一切都正常。
而那個被打穿了的大豁口,像是一張血盆大口,吞了無數人命,還露着笑,哈哈嘲弄着所有人。
再之後,破開的關口城牆被補上,依舊雄偉地立在那兒。
加固之中出現的問題,也像那個口子一樣,被埋了起來。
沒有人說得明白,定門關七年、十二年的兩次增固,到底是哪裡出了紕漏。
再後來,溫宴為了尋找尤岑之死的真相,沒少挖兵部的事兒,看到過這個沒有結論的案子。
若不是在扇骨上看到“定門關”幾個字,溫宴可能都想不起來這一樁。
霍以驍從溫宴那兒聽了,結合今日看到的案卷,不免心生疑惑。
聽四公子問了個這麼沒頭沒腦的問題,李三揭沒有去細想問題的緣由,認真想了想,道:“定門關是面對韃靼的第一關,防禦越是森嚴,對關內的百姓越安全。
兵部出於這番考慮,重兵重防,提出來要繼續加固定門關,也不是不行。
不過,要我說呢,必要性不大。
瑞雍七年的加固工序,足以讓定門關固若金湯,朝廷有這份預算銀子,還不如加固封玉關,同為三關,它上一次大加固還是在瑞雍貳年。”
霍以驍垂着眼,沉默了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