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翰亦不吭聲,只悄悄掃了眼袁疾的方向。
這事兒吧,兵部和工部脫不了干係,肯定得給皇上、給朝野一個交代。
可要說背後主使是沈家……
武安規死了,靠兩個副官比一問三不知好不了多少的證言,以及狄察妻子和講棉花棉衣的自罪書,其實是不夠的。
差了一些一目了然地鐵證。
這案子,現在處於一個模稜兩可的階段。
三司證實沈家犯事,難;沈家要自證清白、全身而退,也難。
第532章 只有輸贏
於是,真正主導結果的就成了皇上。
皇權與沈家權勢之間的爭鋒,以前還能說是不相伯仲,但在春闈那一連串的事情之後,已經是皇上佔了上峰。
皇上想處置沈家。
這大殿里,有幾個憨的能站出來說“沒有鐵證”的?
除非是找到了沈家絕對沒有做、是其他人做的證據,不然,這案子就是這樣了。
而且,隨着調查的深入,隨着北境、嶺南的各種消息傳遞迴京,各種各樣對沈家不利的證據會越來越多地冒出來。
當這些證詞彙總之後,沈家也就到頭了。
這一類的事態發展,陳正翰見過很多,他一點都不會奇怪。
就和平西侯府通敵的案子一樣。
那時候,與此刻相反,是沈家勢力佔了上峰。
即便有很多人替平西侯府說話,可自證清白,太難了,反倒是各種通敵的證據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在沈家和其他想要趁機分一杯羹的有心人的舉證之下,皇上最終定了平西侯府的罪。
下旨的前一夜,陳正翰曾被叫進御書房。
見皇上鬱郁,他心一橫說,不信平西侯府通敵。
皇上長嘆了一口氣,說“朕知道”。
知道,卻沒有辦法。
哪怕坐在龍椅上,很多時候,君王都無法隨心所欲。
“必須定罪了,”皇上說,“再拖下去,更多的’證據‘出現,溫子諒的兒子女兒只怕都留不住,不止,也許還會有其他支持平西侯府的官員,被連累了……”
陳正翰沉默了下來。
他知道皇上說得對,拖得越久,會有越多的人被卷進來。
成安公主吵着要救溫宴,惠妃娘娘也麻煩不少,自顧不暇,拚命壓着不讓她摻和朝事,母女兩人鬧得不可開交。
高方老大人從滄州進京,四處奔走,病倒了被子孫抬回去。
抬回去好,要不然,怕是硬撐到最後,得死在京里。
惠康伯閉門不出,與平西侯關係緊密的登門拜訪數次,想請他出來說好話,惠康伯一直閉緊牙關。
再拖下去,要麼是惠康伯壓力之下開口,也被卷進來,要麼就是為平西侯奔走的人氣不過,把伯府大門給砸了。
京城,說是人心惶惶都不為過。
而京城之外,還有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