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日夜跟着您,十餘年了,看您辛勞勤勉,才能稍稍地明白這椅子難坐。
娘娘們也好、殿下們也罷,他們沒有小的這樣的機會,自是越發體會不到了。”
皇上喟嘆:“是啊……”
最理解、最認同歷代帝王心境的,只有同樣掌權天下的人。
他當年亦有不認同的時候,他的父皇也對他說過類似的話,他順從地應了,心中卻不以為然,直到他登基為帝,十餘年過去,那種體會才越來越深。
真不是什麼好滋味。
可既然坐在這把椅子上,那就得好好品味、好好感悟。
“讓太醫院去看看沈家人,”皇上交代吳公公道,“該診治就診治,不能隨隨便便就死在牢里,哪怕是吊命,也得吊住了。沈家抄出來這麼多藥材,只管用下去,不用省着。”
吳公公應下,仔細安排下去。
第564章 鬧了個笑話
另一廂,霍以驍回到兵部衙門。
朝會上和完稀泥的黃卜慶坐在位子上,精神不錯。
袁疾出不了順天府,兵部事務又需得有人統籌,尤其是,定門關增固物資的調運不能有一點兒紕漏,黃侍郎的停職解了,能上朝、能坐衙了。
當官呢,出事不可怕,怕的是出事後沒有亡羊補牢的機會。
現在,黃卜慶萬分珍惜,辦好政務不說,還得揣度各方心意和稀泥,若是能如覃尚書一樣將功補過,就越發踏實了。
想折罪,並不容易。
覃政老狐狸跑得飛快,嗅到一點兒味就往北境去了。
黃卜慶留在京城,除了按部就班地給前頭配合、除了和稀泥,他還得再加把勁兒。
端起茶盞,抿了一口,透過氤氳的白氣,黃卜慶看了四公子一眼。
北境那處,霍懷定人在那兒,若能有收穫,他大抵早就發現了,倒是嶺南,去辦事的官員不及霍懷定敏銳……
京中調查遠不及身在當地方便,但黃卜慶以為,深挖深挖,未必沒有斬獲。
當然,黃侍郎也清楚,嶺南那兒,除了不夠敏銳之外,更麻煩的是“束手束腳”。
因為林場的翁管事的婆娘是俞家放出去的家生子。
是,俞家能有今日,能出一個中宮皇后,依靠的是沈家。
從這條線索來看,倒也能算是沈家從源頭上就與運輸木料里的那些彎彎繞繞有關。
隨便換一家旁的,只怕早就是全揉在一塊,作為沈家的罪證,追着查到底了,可偏偏,那是俞家,是四殿下的外家。
三司官員們就怕查着、查着,查出俞家與沈家同流合污,查出四殿下對沈家行徑心知肚明、甚至參與其中……
這案子最後怎麼算?
皇上想收拾瀋家,並不意味着,要把皇后與兒子都牽扯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