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6頁(1 / 2)

一來,穩住蜀地狀況,二來,把蜀地這些年因官員不利而耽擱下來的事,都一樣樣辦了。

曹氏坐在椅子上,雙手捧着信,給桂老夫人念。

信是江緒送來的。

按照原本說法,蜀地官場整頓之後,江緒就該來京城一趟,帶着自家的三媒六聘,向溫家求親。

只是,如今蜀中雖取得成效,但離安穩還有些距離。

吏部此番派了新官赴任,也需要江緒這個當地官員多做配合,他不能輕易離蜀入京。

兩家既有約定,他自然需要給定安侯府一個交代。

“說是要再等些時日,大抵來年開春,他上京求親。”曹氏道。

桂老夫人笑着道:“公務要緊,朝廷安排好的事兒,需得放在最前頭,我們這樣的勛貴之家,這些道理,最是懂了。你讓婧姐兒回一封信,讓江緒好好做事。”

曹氏自是應下。

她就知道,老夫人是不會“怪”江緒的。

做官,最難的不是科考,而是機會。

有些官員,在地方上勤勤懇懇幾十年,始終得不到升遷,不一定是他能力不足,而是沒有機會。

江緒自己底子足夠了,狀元郎出身,此番在三司、吏部眼裡亦得了功勞,往後再得岳家助力,不說飛得多高,但只要不犯渾,一步一個腳印,慢慢走,能走出來。

可是,誰會嫌機會多呢?

江緒在蜀地再奮鬥一段時日,配合著新來的大人將公務辦好,展現出他的能力,這不是好事嗎?

有能力、有政績,往後溫子甫才能“舉賢不避親”。

曹氏把信收起來:“我聽老爺提了,此番出任布政使的是汪獻汪大人,提刑使是柯敏柯大人。”

“汪獻?”桂老夫人來了興緻,挑了挑眉,“二郎調入京城時,接了他臨安同知之職的汪獻?”

“就是他,”曹氏道,“李大人調入工部時,他又從同知成了知府。”

“嘿!”桂老夫人笑了,“這人吶,果然還是得講造化,汪大人爬得倒是挺快。”

一地之布政使,從二品,短短時間,不止越過了溫子甫,也越過了李三揭,論飛升,汪獻的翅膀夠結實的了。

“汪大人也是苦出頭了,”曹氏道,“老爺以前與他交情還不錯,又有華師爺在,汪大人也算是自己人,江緒在他麾下,得他指點,也能多些進益。

柯大人也是有本事的,資政大夫呢,當年丁憂后一直沒有重返官場,但到底是老資格,從他身上,能學的東西也不少。”

桂老夫人聽着十分在理:“讓江緒好好學、好好練,自家得了一身本事,以後的路才好走。”

“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您,”曹氏喜笑顏開着,道,“汪大人調往蜀地,臨安知府的位子空出來了,吏部定下了三叔接任,調令這幾天就下,往後三叔就不用臨安、明州兩地跑了。”

桂老夫人眼睛一亮:“當真?”

“當真!”曹氏歡喜極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