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頁(1 / 2)

楚維璦已經過了定禮了,男方是何氏娘家嫂嫂的一個侄兒,這兩個表兄妹幼年時也打過照面,只是楚維璦當時性子軟弱。不怎麼起眼,這兩年瞧着楚維璦是越發聰穎可人了,那邊就讓何氏的嫂嫂來探了探口風。

何氏正為楚維璦的婚事發愁,見對方門當戶對的,那少年人也是模樣清俊,在京中風評不錯,和楚證賦與章老太太商議了之後。便點頭應允了這門親事。

因着楚維璦年紀不算小了。便沒有一拖再拖,很快過了定禮,等着明年春天裡出閣。

自打楚維璦轉了性子之後。楚維琳與她也能說到一塊去了,見她定了大事,便想着挑些添妝的東西隨着年禮一道送到京城裡去,也算是道賀了。

而信中最讓楚維琳驚喜的是楚維琮。

楚維琮在念書一事上不比常郁昀有天分。但他格外認真好學,楚維琳聽楚證賦說起過。想讓楚維琮多沉澱兩年,再走科舉的路子。

這一回,也是楚證賦提出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男孩兒的見識決不能只在學堂里,更應該腳踏實地,多開闊眼界。

楚證賦自己除了借口病重不肯任那糧草押運的官之外。算得上一生官路平順,除去庶子楚倫栩未走仕途。兩個嫡子如今的位置倒也能叫他滿意,而孫子輩里,楚維琮年紀最長,也最有讀書的模樣,讓楚證賦寄予頗多。

重陽節時,楚證賦和曾經的同僚好友聊起了子孫們的教養問題,一群老太爺們一致認同要讓孩子們多些眼界,回來后就和楚倫煜商議,等明年開了唇,讓楚維琮與幾個年紀相仿的一道,去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往後科考時,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是言之有物,而非一味地逞嘴上功夫。

楚倫煜擔心楚維琮年紀尚小,有些猶豫,叫楚證賦一語驚醒。

楚證賦說:“十五歲了,哪裡還小,你自個兒十五歲的時候都娶媳婦了!再不出去見見世面,等說了親娶回來了,難道要拋下新婚妻子去四處遊歷嗎?”

別說是十五歲,便是五十五歲了,在父母眼中,也依舊是小孩子。

可楚證賦這麼一說,楚倫煜哪裡還有話說,自然是點頭應下。

楚證賦在江南多年,心底里也喜歡江南風貌,又有兩個孫女在這兒,便讓楚維琮一定要往紹城與金州一趟。

楚維琳估摸着開春后楚維琮啟程的時間,他們遊學不是趕路,一路走走停停,也要三五個月,差不多是明年入夏時到江南,這麼一算,楚維琳不由期待起來。

把信上的內容告訴了常郁昀和江謙,楚維琳問道:“父親說,弟弟是和周家的兩兄弟一道遊學,這周家是哪家?”

常郁昀順着楚維琳的青蔥手指看了一眼信上的名字,思索了一番,道:“可能是從前的舒州知州周淮周大人府中吧。”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