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胤帶病奪權,最不滿的就是他們這幾個了。
秦威聽他老子話,晉彷蒙父蔭、年輕說不上話,仰仗秦胤,和馮仲那樣的老將不是一路人。
林繁也是差不多狀況。
小輩遵從秦胤,在等秦胤康復。
馮仲和毛固安他們不願意等,更不想老老實實交權,才與秦胤背道而馳,主動出關。”
李芥面上一紅。
他先前謹慎,與石大帥唱反調,但大帥對事不對人,並沒有與他計較,談論軍情時,用的也是“我們”。
李芥承情,道:“毛固安先前急着反攻飛門關,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先是馮仲、后是秦胤,周人皇帝指派誰,他不滿意誰。”
“沒錯,”石魏對這一判斷,頗有信心,“這對我們有利。”
他們大涼大軍壓進,目的是攻下飛門關。
又或者說,哪怕攻不下,也要打出氣勢,讓周人損失慘重。
偏飛門關那地勢與建造,比玉沙口更加難攻。
若周人死守,石魏傷敵八百,很可能自損就一千。
所以,他才想藉著秦胤控制不住局面、周人內里混亂時,拼一拼。
沒想到,現在的狀況比設想得樂觀很多。
周人出關了。
兩軍對壘,沒有飛門關做依靠,石魏有什麼不敢打的?
至於說,周人為何出此“昏招”?
一是內鬥,二是憋得慌。
他石魏這幾年被朝內那些怕死的玩意兒弄得渾身不得勁兒,抓着機會就出兵了,推己及人,毛固安在關內當了這麼多年的縮頭烏龜,心裡能舒坦?
再者,雖各為其主,但英雄惺惺相惜。
秦胤年輕時是一勇猛戰將,無人能小覷。
馮仲、毛固安兩人,比不上秦胤,卻也絕不是什麼膽小鼠輩。
鼠輩成不了大將。
周人大將擺開陣型,要與他們大涼將士們碰一碰。
“明日天亮后,”石魏與李芥道,“毛固安一定會前來叫陣,到是我來應陣。”
李芥一聽,急道:“讓我去!我一定一刀將他斬落馬下!”
“你替我後頭調度,”石魏勸道,“我才到玉沙口,不及你在此已經駐紮了些時日,你來做安排,等我打退毛固安,大軍衝上去,一舉壓潰他們!”
聽他這麼一說,李芥也不好再說,頷首應下。
左右想想,他又補了兩句:“不知道天亮前,能不能尋到那晉彷與林繁的確切蹤跡。”
“晉彷可能還在關內。”石魏摸着鬍子,道。
毛固安調動的是駐軍,馮仲被秦胤代替之後,能動的援軍不多,一定全歸在自己麾下了。
若晉彷死心塌地聽馮仲的話,也就罷了。
若是個牆頭草,馮仲哪裡有兵分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