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黑字,黃逸沒有那麼蠢。
老太師也不怕在眾人面前看。
果然,這家書之中,先給家裡眾人問了安,說自己一切安好,請長輩莫要擔憂。
再說邊關見聞,看了什麼,經歷了什麼,體會如何,又說先前險雖險,能配合林繁、參與奇襲,很是幸運,亦十分感慨。
這些年的勤修苦練,都沒有白費。
那些汗水與傷口,落到了實處,成了報效家國的力量。
離京雖不久,但這些時日感受到的東西,與前幾年在御前當差時的截然不同,很慶幸可以離京走走、看看,也越發能體會那些為大周奮戰多年的將士的想法。
此刻,在一場大勝之後,所有人齊心,想要繼續向西。
正如決心投軍時所說的那樣,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如何成為大周的棟樑。
……
黃太師看完這封家書,遲遲沒有說話。
只看文筆,幾乎沒有文筆可言,比老太師讚許的那些文章差了十萬八千里。
當然,如此平鋪直述的直白表達,也不是黃逸寫文章時的真實水平。
再喜歡習武,不肯去走科舉,黃逸畢竟是黃家子弟,基本功不差。
只能說,黃逸選擇了用這樣的表述方式,來面對自己的祖父。
無需恢弘,也不用煽情,只需要用最日常的口吻來講述,他們不是師生,是祖孫。
樸實、真摯,讓老太師看完,心中五味翻滾。
同時,他也知道幺孫寫家書回來的意思了。
希望老祖父積極主戰,給將士們爭取更多的時間與機會,而不是放棄大好機會,西涼撤了、他們大周便收兵。
黃逸不會主動做這事兒,不用多猜,定是永寧侯和林小子的主意。
因此,這家書才能與軍報一塊抵京。
黃太師輕輕哼了聲。
那一老一少,跟他耍起心機來了了。
古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那一老一少,是挾着他的寶貝孫兒、令他在京里這樣那樣。
真是……
黃太師抬眼,看了看商議事情的范太保與史尚書,捋了捋鬍子。
打就打吧。
他不喜歡胡亂興戰事,但也知道何時該打、何時不該打。
等打下西州城,直指西涼中心,他這些年花出去的銀錢,要十倍百倍收回來。
把家書收到袖中,黃太師拍了拍秦治的肩膀,清了清嗓子:“依我看,眼下還需要老侯爺坐鎮飛門關,繼續給西涼壓力。
他又不登戰場,關內有太醫看顧,你大可放心。
侯夫人見多識廣懂大體,定能明白這些,倒是你,老父與兄長離京征戰,京里靠你主持,怎麼也得給幾個晚輩做好榜樣。
等下從衙門出去,別愁眉苦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