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1 / 2)

明明,老夫人想表達的僅僅是對她的“愧疚”,可她感覺到的,是老夫人想要藏起來的真心。

這就是母女吧……

痛苦也好、無奈也罷,來自於當年老夫人自己的選擇。

老夫人想自己扛着,絕不想把壓力給到她。

哪怕是無意識的。

可是,她們是母女啊。

心連着心。

她又豈會不懂?

她是故事裡的那個女兒,所以,在讚歎之餘,她也會難過,會痛心。

在她什麼都不知道的童年歲月里,母親是如何獨自品嘗着對她的思念呢?

當年的決定是迫不得已。

兩個襁褓里的孩子,根本沒有置喙的餘地。

現在不同了。

國公爺、皇太孫他選擇迎難而上。

那她也不想落後。

“奴婢還沒有想得很明白,”巧玉整理着思路,坦率地實話實說,“不是不信,也不是怪誰,而是,奴婢、奴婢很彷徨……可是,奴婢會繼續想,也相信自己很很快理順,適應起來……”

不能做縮頭烏龜。

不能捂住眼睛與耳朵。

她有很好的祖母與父母。

沒有血緣,但教養不區分血緣。

國公府的姑娘也好,鏢師家的女兒也罷,立足人世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她得對得起祖母與養父母的教導。

她也得對得起親生父母,他們無法親自養育她,可他們給她挑了最最好的家。

第284章 溫暖的手

巧玉與家人的感情很深厚。

即便是此時此刻,了解一切之後,再回頭去看小時候的自己,她依舊看不到任何違和的地方。

她也認得很多“寄養”的孩子。

他們中的大部分,失去了父母,只能在親戚手下討口飯吃。

哪怕關係近如嫡親的伯父伯母,對待家裡多出來的一張口,也很難十年如一日保持笑容。

辛勞的老百姓,柴米油鹽,才是日子。

偶有幾個,寄人籬下時,也帶來了足夠的銀錢。

不止夠自己吃穿,也能改善他人生活。

這樣的孩子,要麼是被長輩“哄着騙着”,要麼是被“供着敬着”。

前者是冤大頭,後者是泥塑像。

日子都不差,甚至很寬裕,但至始至終,都不像是“一家人”。

巧玉的童年是另一種。

養父母收了親生父母的銀錢,極其仔細、用心地,把她當自個兒孩子養。

該誇時誇,該打時也打。

打完了,母親哭得腫了眼,她抱着母親哭着認錯。

真正的一家人。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