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夫人細細給段氏派了派輩分。
那是皇上登基的第二年,六老太爺進京趕考。主考官姓丁,時任禮部尚書,他看了六老太爺的文章誇讚連連。還呈給了自己的老師,身兼太傅的鄭閣老。
鄭閣老看了也格外喜歡,連連誇獎是個人才。
果不其然,最後放了金榜,六老太爺的名字就在上面。到了金殿之上,年紀尚輕的皇上也因為聽鄭閣老提過而對六老太爺多看了兩眼。
那一年,六老太爺是二甲第五名,留京入了翰林院,做了一名編修,品級雖然不高。卻是陞官拜相的正經路子。多少學子求都求不來的機會。
同年秋天。鄭閣老告老還鄉,臨行前又誇了六老太爺幾句。
皇上很少見鄭閣老如此賞識一個人,對六老太爺的印象更深了。
若說為何才過而立之年的六老太爺能做到二品吏部尚書之職,與鄭閣老的賞識和鄭閣老歸田后鄭派官員的扶持是脫不開干係的。
而鄭夫人的丈夫鄭學士便是出身於鄭閣老的這個鄭家。鄭學士的祖父與鄭閣老是親兄弟。
段氏聽到這裡恍然大悟,原來竟然有這樣的淵源。看鄭夫人的神情,只是在講述一樁陳年舊事而已,沒有一絲一毫誇耀甚至是要裴家人感激的樣子,段氏笑着道:“夫人不說,我還真是一點也不知道呢。”
鄭夫人笑容可掬,語氣柔和:“那麼久以前的事,若不是裴尚書過世,閣老在家中念叨了幾句。我們小輩也不會曉得的。”
臻璇聽了這些往事,見鄭夫人正看着自己,便回應了一個笑容。
鄭夫人又嘆了一聲英年早逝的探花郎,把臻璇叫到身邊端詳了一番,道:“瞧着就是個聰穎的孩子。”又與段氏道。“我家裡沒有年紀相當的兒子,不然真要厚着臉皮求一求了。要是有好姻緣,我替她保媒。”
段氏掩着嘴笑了,連到了幾聲客氣。
臻璇微紅着臉福身行了禮,才退到了臻琳身邊。
晚飯前從莫大人府上出來,到裴家正巧是吃飯的時辰。
等吃完了飯,都散了之後,段氏與大老爺說了今日去莫家的經過,又提了鄭夫人說的往事,結果這事是連大老爺都沒聽說過的,念了幾句巧了。
大老爺起了心思,又給段氏添了一段。
當年的聖上在還是皇子的時候,母族並不強勢,只因先帝喜歡,又頗有治國之氣,依靠着鄭閣老及幾位老臣的輔佐最終登上了皇位,也因此他對鄭閣老格外看重。
鄭閣老若是在歸田前提過六老太爺,那以皇上的性格,六老太爺步步高升也是常理。
大老爺只說了這一些就停住了,後面的一句話被他咽到了肚子里。
歷史是相似,如今的七皇子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