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結束,我開始著手準備一個研究課題,為畢業論文做準備。
本來準備的課題是關於古代畫法對於現代國畫的深遠影響,但國畫傳承幾千年,類似課題被多少前者認證過,再怎麼推陳出新,也是老掉牙的。
所以這個想法隻浮起那麼一會兒,便被我打消了,把目光轉投到顏料的研究和運用上。尤其是在接了千禾的項目,閱讀過很多古代建築繪畫的資料後,對於曆經千年仍鮮豔如初的古代勞動者智慧極為欽佩。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市場上銷售的顏料有很多質量不錯的品牌,但經曆時間、溫度、濕度等環境的潛移默化後,多少都會發生點變化,而一幅成功的畫,顏色上的改變會是致命的。所以,製造出保色性更加優良的新顏料,便成了每個畫者最為期盼的事情。
隻不過這條路既寬且長,最後是不是走得通、會不會真的取得進展和成果、有沒有可能忙到最後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都沒有答案。
這件事的本身,就是場未知結果的豪賭。
但不管有多難,既選擇了,我就會堅持做下去,絕不會中途反悔。
隻是千禾的項目還有一半沒有完成,本院的比賽也馬上開始,因主辦方改變傳統的參賽方案,學校的方案也要做出相應的改變,參賽者一個個的摩拳擦掌,都準備大顯身手。
這意味著我將投入更多的時間去支撐本院的參賽團隊。
之前的書畫類比賽,尤其這種麵對高等院校開展的,基本是統計好參賽名單,統一時間提交參賽作品,幾輪PK後,評選出獲獎作品。參賽者除了創作之外,對於評選過程一無所知,一般就是交完賽稿後坐等結果。
當然,這不是說評審結果有什麼問題,隻是說過程不夠直觀。
本次比賽的舉辦方腦洞大開,專門找了場地,效仿古代科舉的方法,把參賽者分成幾批,關在指定地點根據抽到的不同命題,各自在獨立的區域現場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