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溝村坐落於距離青峽縣城約四十多公里的地方,牛車往返一趟耗費近乎一整天的時間。
在這寧靜的鄉間土路上,林峰正駕着牛車緩緩前行。
車上,輕輕疊放着七匹“生織?”,那是大伯娘、母親、嬸嬸三人辛勤紡織三個多月的成果。
回溯林峰家族的過往,他們曾是顯赫一時的大戶人家。
然而,戰亂的硝煙讓一切繁華化為烏有。為了躲避災難,爺爺領着全家逃至西溝村,家財在逃亡中幾乎散盡。
不幸接連而至,家中的男性長輩因病相繼離世,這讓本已拮据的家境雪上加霜,幾近一貧如洗。
好在,近年來依靠家中三位長輩的紡織技藝,將絲綢賣到城裡,一家人的生活才漸漸有了起色。
林峰此次前往縣城,有兩個目的:一是出售絲綢,二是購置糧食。
根據原主的記憶,大乾朝實行的是人頭稅制度,每年必須繳納兩次稅款,分別為春季和秋季。
若無法按時繳納稅款,家中的成年男性便會被徵召去做徭役以抵稅。
雖然去做徭役聽起來還算是個可行的選擇,但殘酷的現實是,許多人最終都被迫成為了戰場上的炮灰。
林峰從原主的記憶中了解到,在西溝村,那些被抓去做徭役的人鮮有能活着回來的,即便僥倖生還,往往也是身體殘缺,胳膊或腿受到了嚴重損傷。
而春稅以銀錢為主,到了秋季,則以糧食作為稅收。
春稅分為算賦和口賦,算賦是對15歲以上、55歲以下的成年人徵收,每人每年200錢;口賦是對7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徵收,每人每年50文錢。
7歲以下幼兒和55歲以上老人不用交稅。
秋稅則是成年人每年繳納200斤稻米或其他糧食。
西溝村,是山村,可耕種土地本就稀缺。林家是在十五年前才遷徙至此,因而在西溝村並無自家的田地。
當初,林峰的爺爺初來乍到,曾有意購置些田地,但遺憾的是,即便是村裡最為貧困的家庭也無人願意出售土地。
正因如此,每逢秋稅之際,林家都需購入糧食以完成賦稅。
在中午的陽光下,林峰靠在路邊,吃着一張厚實的大餅。並為牛準備了草料,看着它滿足地咀嚼,隨後便重新上路。
經過一番跋涉,終於在下午未時,也就是大約一點鐘,林峰來到了青峽縣城外。
在城門處,交了兩文錢作為入城稅,然後便駕着車徑直前往了錦繡綢緞莊。
“哎呀,林小郎,可算是把你盼來了!”胡掌柜一見到林峰,便滿面笑容地從櫃檯后迎了上來,語氣中透露出熟稔與熱情。
林峰也笑着回應:“胡掌柜,好久不見。”
胡掌柜聞言,目光立刻落在了林峰手中抱着的生織?上。他伸手輕輕撫摸一下,讚歎聲脫口而出:“哎呀,你們家的手藝,就是好啊!”
一刻鐘后,林峰手拎錢袋,從綢緞莊而出。他剛將五匹“生織”以三千五百文錢的價格售出。
這些布料經過綢緞莊的加工與染色,化身為華美的絲綢后,每匹的身價將躍升至一千四百文,甚至高品質者能賣到二千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