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1 / 2)

第496章

大漢官員的奮鬥目標是出將入相,將是韓信那樣的,相是蕭何那種的。

陸遜文武兼備,既是名將也是賢相,自然清楚土改的威力,更清楚關興這個老六不會因為自己的進攻而停下土改的腳步。

關興肯定會在抵禦自己進攻的同時繼續土改的,土改的威力又是隨着時間推移不斷增強的,也就是說拖的越久對自己越不利。

鑒於此陸遜必須速戰速決,儘快解決關興收復會稽,然後推翻土改撥亂反正。

但浙贛走廊的地形對進攻方太不友好,想靠強攻快速拿下根本不現實,拿不下浙贛走廊就破壞不了土改,破壞不了土改就拿不下浙贛走廊,這特么是個惡性循環。

該死的關興,到底跟誰學的土改政策,簡直太特么絕了。

身為賢相,陸遜自然看的出土改的意義,並且認為這是富國強民的濟世良方,若能成功並推行至全國,造成的影響絕對不亞於商鞅變法。

因為土改除可以穩定民心之外還可以擴大稅基充盈國庫,國庫有錢了什麼事都好辦了,但若沒錢可就萬事難了,桓靈二帝為什麼賣官鬻爵,不就是沒錢給鬧的嗎?

那麼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不土改就沒錢呢,因為土改之前大部分良田都在士族手中,士族又是聰明人的集中營,有手段也有關係合理的偷稅漏稅避稅乃至抗稅,從而讓朝廷收不到一文錢。

百畝良田散布在老實巴交的百姓手中朝廷能收好幾成的稅,黑心點收五成以上都行,但若落在士族手中,能收一成的稅都算皇帝有本事。

士族出身的官員非但不交稅,反而利用手中的權力不斷將老百姓交到國庫的稅弄回自己家裡,長此以往國庫不窮才見鬼了!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