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京城之中不少官宦之家都在暗中注意着秦家的情況,他們本來以為秦佑寧入宮后短時間是打探不出她的消息,誰也沒想到,短短几天就鬧出這麼多事情,更沒想到風頭正盛的貴妃如今也成了趙嬪。
貴妃為什麼被罰,這件事是瞞不住的,太元帝和張皇后也沒想着去瞞,打聽出原因的人心中都升起了疑惑,貴妃怎麼會做出如此糊塗的事情?而且這樣的懲罰倒也不冤。
如果秦佑寧是個軟柿子,說不定就忍氣吞聲了,可秦佑寧明顯不是。
旁人也到了趙嬪家中去打探消息,對於太元帝的懲罰,趙家反而穩得住。
趙老爺子說道:“這幾日不管誰來問,都不要有任何抱怨,更不能說秦家絲毫的不是。”
趙老夫人嘆了口氣說道:“我和他們都說了,最近低調一些,也不要出門應酬了,只是有些人家來問,倒是不好這般打發。”
趙老爺子自然知道妻子所說的是哪些人家,他年紀已經有些大了:“就說陛下並沒有讓趙嬪搬到偏殿的意思,如今還住着主位正殿。”
趙老夫人點頭,忍不住說道:“你說這都是什麼事情啊。”
趙老爺子也覺得孫女這事情實在糊塗,都不像是她能做出的事情,如果說是這些年被太元帝寵的有些囂張,卻也不會做出這般出格的事情:“過段日子讓老大家的和老二家的一起入宮問問。”
趙老夫人問道:“秦家那邊?”
趙老爺子說道:“準備一份厚禮,讓老二家的親自上門賠禮。”
趙嬪正是趙家二房庶出,不過如今記在二房正室的名下,之前出事的趙嬪弟弟同樣是庶出。
趙老爺子叮囑道:“和老二家的說一聲,正事要緊,不要糊塗。”
趙嬪一心提拔自己庶出的親弟弟,使得一個庶子壓在了二夫人親生兒子的頭上,惹得二夫人很不高興,去楚南的事情,本來二夫人想為自己的兒子爭一爭,為了避免加重鬧起來,被趙老夫人壓下去了,那庶子死在了外面,趙家中唯一真正傷心的也就是他的生母了。
趙老夫人也想到了這些事情,微微嘆了口氣說道:“趙嬪有些薄情了。”
之前他們都覺得趙嬪對自己這個親弟弟是有真感情的,可是這幾日的事情他們也看出來,感情可能是有,卻也沒有多深,她對那親弟弟的提拔,讓他風光更盛趙家的嫡出,怕是為了給趙二夫人他們添堵。
趙老爺子提到趙嬪神色冷漠:“她離不開趙家的支持。”
話說到這裡,兩個人也不再談,只等之後有機會入宮再問問趙嬪了。
趙家是在秦佑寧出宮第二日就送去了拜帖,只是誰也沒想到那時候秦府正在遣散下人,趙家去送拜帖的管事猶豫了下,尋了略遠一些的地方仔細看了,又打聽了情況后,就先回趙府把事情稟報給了趙老爺。
其實不單單趙家,很多人家都注意到了,而且都私下去打聽了消息,甚至還有人直接帶了被遣散的人到府上詢問。
這些紛紛擾擾與在家中的秦佑寧沒什麼關係,她還要在京城待上幾年,索性按照自己的習慣過日子,早上醒來后先到練武場活動一番,練完武梳洗后就去給祖父和祖母上香,等她從祠堂出來,直接用早膳,剩下的時間就是見一見京中和莊子上的管事。
賬本那些也不用秦佑寧親自去看,玉晴帶着人就能處理,就如秦佑寧所想,只從賬本上是很難看出問題的,而且玉晴她們知道秦佑寧的態度,並不准備深究這些,這讓諸多管事鬆了口氣。
趙家的拜帖送來的時候,是在秦佑寧見了莊子上的管事後,她看了眼拜帖,親手寫了拒絕了的信件,讓府上管事給趙家送去,只言她要給祖父守孝,這三年都不會見外客。
秦佑寧並不沒有像旁人所想的那些對趙家排斥,她甚至讓人準備了禮物與那信一起送去,其中還有不少是楚南那邊的特產。
除了趙家外,秦佑寧還讓人送了不少信和禮物出去,有些信件是秦父和秦母給京中的親朋好友寫的,有些是生前秦祖父寫老友寫的,只是每一家秦佑寧都添了自己親手所寫的信,心中內容大同小異,作為晚輩不能親自登門拜訪表示歉意,然後又說要為祖父守孝三年一類的,送給這些人的禮物也都是特意從楚南帶來的特產。
送這些信和禮物,秦佑寧也沒有避着人,甚至讓那些宮中出來的人跟着一起,她根本不怕旁人知道,也不怕有人私下看了信件。
趙家老夫人也給秦佑寧回了信,並且把之前準備的賠禮又加了三成,讓人送到秦府。
那些收到秦佑寧信和禮物的人家也各有回信和回禮,只是有些人家是讓晚輩回信的,有些是只有回禮,並沒有任何信件往來。
秦佑寧在書房看着信件和禮單,覺得有些可笑。
其實這些事情上輩子二哥與她也是做了,只不過那時候有些人家甚至沒有接他們的禮,更別提回禮了,而這一次那些人家不僅收了,對待秦府去的下人很是客氣,甚至還回了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