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有人告御狀(1 / 2)

當聽說大皇子和崔氏和離這件事,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就是那些大戶人家和離都是極少的,更何況皇室?

這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可是隨時後來的消息,崔家沒有人出來反駁,大皇子在家閉門思過,甚至安排禮部的人去給大皇子上課。

如此一來消息是瞞不住了,而且大家也都相信了,這件事是真的。

而且仔細想來,大皇子算是被和離的,恐怕也是古往今來唯一一個被和離的皇子了。

大皇子以另一種形式忽然被所有人都知道了。

哪怕追隨大皇子的人,在知道事情經過後,心都有說不出的惆悵,他們都期待着大皇子的嫡子出生,哪怕是嫡女也可以啊,這樣一來大皇子就佔了優勢,如今……對視一眼,再想想二皇子的情況。

這些人忽然意識到一件事,好像不知不覺,在他們心最不可能繼承皇位的燕王,反而成了最有可能的?

仔細算來,除了一直傳言燕王身體不好外,燕王並無太大的問題?

喜怒無常?

燕王是喜歡發脾氣,冷着臉,可是他也沒有隨便要人命?更沒有什麼讓人無法接受的怪癖?

不納妾?

這個算不上人品的問題。

不僅如此,燕王還是皇后嫡出,如今宣帝的後宮雖然有旁的嬪妃,可是逢年過節能在宣帝身邊的也就是皇后,那些嬪妃連出席宴會的資格都沒有,而且宮也再沒有進過新人。

這些人心尋思了一下,怎麼都覺得燕王才是最有可能的,投靠二皇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他們和二皇子的人一直都有摩擦,牽扯的不僅有利益衝突,還有人命在裡面,更何況就算他們投靠了二皇子,二皇子也有自己的親信,他們過去也沒有什麼位置了。

除此之外,消息靈通些的都知道,二皇子怕是無法有後嗣,不孝有無後為大,這對想要爭奪儲位的人是致命。

最重要的是燕王是皇后所出的嫡子,如果他登基的話,也能保全大皇子,要是讓二皇子登基,作為長子的大皇子,怕就沒有活路了。

這些人覺得哪怕他們要投靠旁人,也需要為大皇子考慮的,這樣說出去對他們的名聲也好一些。

只是這些人不知道的是,二皇子下的人也動了心思想要另立爐灶了,二皇子想要子嗣,行事越發荒誕了。

二皇子妃整日求神拜佛,不管什麼樣子的偏方只要聽說有用,就不斷地去嘗試,喝符水這些都是最輕的。

而二皇子讓下人去尋好生養的姑娘和婦人,甚至擡了村婦回府。

如此一來,着實讓下屬有些無法接受。

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二皇子喜怒無常,甚至覺得有人看他的眼神不對,就讓侍衛把人拖下去打,最主要的是那人並非二皇子府的下人,而是投靠過來的謀士,雖然被勸住,二皇子冷靜下來后,也賞了不少東西過去只當賠禮,可是這樣的行為對於投靠二皇子的人來說,是絕對無法接受的。

對於投靠二皇子的人來說,他們是為了施展抱負,是為了前程,而非給人當奴才。

讀書人自有傲氣。

更早從二皇子身邊脫身的反而是世家或者官宦出身的子弟,他們從沒有明確投靠的意思,不過是在一定程度的偏向,畢竟和大皇子比起來,當時更多人看好二皇子,那時候二皇子也表現的溫爾雅。

這些人當初就看不上大皇子,如今更看不上了,特別是現在有了更好的選擇,燕王。

當初投靠了大皇子和二皇子的人,不約而同地向著燕王示好。

與此同時,宣帝忽然發現,當他罰了長子后,朝堂上的爭吵反而少了,辦事的速度也高了不少,不變的還是顧言景。

顧言景站在二皇子的身後,面無表情地好像在發獃一樣。

等下朝後,宣帝就叫着二皇子和顧言景一起去御書房了,一併前去的還有幾位尚書。

宣帝皺眉問道:“這件事……”

就在宣帝要說話的時候,外面忽然有侍衛求見。

若是沒有要緊的事情,不會有人在這個時候打擾宣帝的。

宣帝看了眼身邊的大太監,那太監躬身出去,很快就回來了,說道:“回陛下的話,有人告御狀。”

宮門口有個登聞鼓,如果有不平事,可以直接越過官員來告御狀,只是付出的代價也很高,要先杖二十,若是誣告的話,不僅要斬立決,還要牽扯到家人。

在最早的時候,並不是杖責,而是滾釘板,後來先帝覺得這般太過殘忍,才改成了杖責,不過原來誣告的話,只有告狀的人判斬立決,而如今雖然不是誅九族,像是父母妻子這類的都是要被牽連的。

所以在先帝的時候,登聞鼓反而一次都沒有響過。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