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1 / 2)

????這日,朝堂之上又因前皇后冊封一事爭吵起來。

最近這件事成了一個沾了就爆炸的炮筒子,只要一提便會吵起來,一吵就會沒完。

大臣們各抒己見,有的說要遵循先帝遺詔,有的則是說此舉有違倫理綱常。

抱着倫理綱常不丟的都是些老大臣,思想僵化,為人迂腐,篤定‘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父即是父,母即是母……倫常是人道世界作為提升的根本,人的一切規章與典則都需依持倫理而定……若無倫理,就無綱常,是時父不父、子不子、上不上、下不下,世道便會一片大亂……’

這套言辭最近都被這些人炒爛了,一些不算迂腐的大臣都能抱着說兩句。

因這些言辭確實有理,每次碰到這樣的言論贊成遺詔派的就頗有些黔驢技窮。今日,遺詔派剛顯局促,一名文官走了出來,言語簡練,卻一針見血。

“三綱者,何謂也?謂之君臣、父子、夫婦也。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如此簡單的事情,何必再爭!”

這種說法頗有些無賴。

說倫理道綱常的人,均是說咱們應該按着倫理來,父就是父,母就是母,這是不可駁辯的。如若不照着倫常行事,日後規矩就會亂了。

這些話是針對景帝而言,意思是指讓他一定要克盡孝道,遵循倫常,冊封先皇後為聖母皇太后,駁先皇之遺詔,畢竟先皇的遺詔是有違倫常的。如若不遵守,便是有失孝道。

這話即使沒人明說,但是人都懂這個道理。

景帝也懂。

而這位文官說的也是倫理綱常,卻是換了個角度角度來說的,何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父為子綱,在父親面前,兒子必須得遵從,夫為妻綱,夫君的命令,妻子必須聽從。

先帝即是君,又是父,還是夫。為何不聽先帝的呢?新君是想盡孝道,但他不能有違君命與父命,你們又何必拿着倫常來指責皇上。

兩者說法都在理,道理也是一樣的,就是所處觀點相駁。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有各的道理,因此展開了一輪持久的口水拉鋸戰。

而本該可以聖意獨決的景帝,因所在微妙,一直沒有發表任何言論。

***

因先皇后一事未下定論,新君妃嬪的冊封與先皇妃嬪遷宮一事都還是擱置着。

景帝雖已登基,卻仍帶着其家眷住在東宮。

對於自己姑母這次的事,蕭氏一開始也甚是憤慨的,覺得先帝真是不仁義,死了就死了,臨死還下了個這樣坑人的遺詔。

可日子久了,因姑母冊封一事一直僵持不下,自己的冊封一直提不上章程,蕭氏便急了。

蕭家也是有派人來東宮,讓她在景帝面前說幾句好話的。一來她在景帝面前說不上話,二來自己目前的身份都極為尷尬。

等蕭家再次來人,蕭氏便抱怨開來。

蕭家來人自然是蕭氏的親娘,包括名義上的嫡母蕭二夫人也來過。蕭氏的話她們也帶回去了,現如今蕭氏身份尷尬,說是太子妃吧,夫君已經是皇帝了,不說是太子妃,一直沒有個冊封下來。現如今宮裡只是叫蕭氏娘娘,可是什麼娘娘呢?娘娘那麽多。

又因小花肚子大了起來,蕭氏更是憤恨恐慌。生了陛下的大皇子大公主,再來個二皇子,她更是沒處站了,現今蕭氏一心一意的就想把自己皇后的寶座正式確定下來。

蕭家現在就面臨了一種很尷尬的局面。

是 繼續撐着,全力把太后的位置保住,還是先把蕭氏的皇后之位拿下。太后那裡一直是膠着狀態,蕭氏這裡情況也不好。這是一樣很難抉擇的選擇題,毫無疑問蕭皇后 比蕭氏的分量重很多,太后的分量比皇后的分量重很多,蕭皇后又是正兒八經靖國公府的嫡系,所以對於蕭氏的抱怨,蕭家漠視了。

蕭氏眼見蕭家不幫自己,當著蕭夫人的面就痛斥開來,說蕭家不拿我們當自己人,只當可以利用的工具,當年為了自己的私利,把她嫁給一個啞子,拆散了自己和表哥,如今照樣為了別人,忽視自己。

蕭氏話里說的是誰,蕭夫人聽的懂,她的心中也是有埋怨的。回去后當著蕭氏爹一通埋怨,自是不必說。

外面鬧得一團糟的同時,小花日子過得倒是平靜。

先帝殯天初始,日日都需去跪着哭靈。不光小花,連晫兒依依都必須去。倆孩子瘦了一圈不算,小花也在哭靈中動了胎氣,最後還是景帝下了旨,讓她回去安心養胎,兩個孩子年幼,也不用日日去,每天去露下面就好。

在榻上躺了半個月,太醫才准小花下床。

這日下得朝來,景帝也沒去御書房,便直奔東宮。來到小花院子,兩人先是用了膳,才去榻上歇息。

小花斜靠在一側,給躺在她腋下處的景帝揉着太陽穴。

“皇後娘娘的事情,還沒定個結論嗎?”

“他們愛吵,便讓他們吵。”

小花笑着調侃,“陛下不是每日被吵得頭疼嗎?”

景帝換了個姿勢,用臉頰蹭了蹭小花的大肚子,才不要告訴她他每日累了,就想讓她揉揉,就像此時這樣躺了一會兒。

剛登基不久,事務繁多,其實不光是蕭皇后冊封一事,還有許許多多的事都要辦。當然,對於蕭家,景帝的認識又深了一層,能發動這麼多人來附和冊封前皇後為太后一事,說明蕭家的勢力真是不可小覷。

當然,他也不介意朝堂上就這麼天天吵着前皇后的事,把大家注意力都引開,其他的事才好辦。

不過這些煩心事,景帝都是不會和小花兒說的,她只要好好的呆在這裡,呆在他能看到的位置,好好的養胎便可。

“孩子又踢你了嗎?”

舉報本章錯誤( 無需登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