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好在盧象升對李煥印象不壞,不忍李煥年紀輕輕就在這種事上栽跟頭,索性就點撥幾句,當即對李煥問道:“賑災?你知道如今的西北有多少災民嗎?你知道這些災民一需要消耗多少糧食嗎?你知道為了運送這些糧食朝廷要徵用多少民夫,消耗多少錢糧嗎?”
李煥被盧象升這麼一問,一時還真沒辦法回答,畢竟這數據可超出了他的認知範圍。
“我告訴你,此時西北的災民不下五百萬,如果全部需要朝廷賑濟,那每日所消耗的糧食不下兩萬石,一個月就是六十萬石,如今中原空虛,如果想要運糧唯有從江南籌措,可從江南到西北,行程不下萬里,所以這個數字至少要翻三倍,也就是說朝廷一個月要準備將近兩百萬石糧食,一年下來就是數千萬石糧食。”
“可你知道我大明朝廷一年的收入是多少嗎?八百萬兩白銀,就算我大明朝廷所有官員不吃不喝,皇上把所有的收入全部拿來賑濟災民,那也填不滿這麼大一個窟窿。”盧象升見李煥答不上來,當即明道。
說到底不是楊鶴錯了,也不是剿撫並用的戰略決策錯了,而是朝廷沒銀子了。
如果有足夠的銀子,那朝廷大不了花點代價養活西北這些百姓便是了,只要有口飯吃,誰還想着去干造反這行當。
可問題的關鍵恰恰是朝廷沒銀子,整個大明朝廷已經陷入到入不敷出的地步,大明宗室、邊軍的費用猶如兩個吞金巨獸一般,瘋狂的吞噬着大明的錢糧。
對大明這個巨人而言,世上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沒錢就是最大的罪過,大明如今一切問題的根源就三個字——沒錢了。
這個問題大臣們知道,崇禎皇帝想必也知道,但誰都不敢點破,因為大明君臣都還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
在君臣的默契之下,朝廷徹底放棄了招撫的選項,只剩下剿滅這一條道路。
這也就是洪承疇和盧象升二人能位極人臣的原因,畢竟這二人殺起闖賊來可從來不曾手軟。
“大人誤會我的意思了,朝廷內的情況我也有所耳聞,確實是拿不出這麼一大筆糧食,不過下官有一竭澤而漁之法,可解此局。”李煥見盧象升誤會自己想要讓朝廷下撥賑災糧當即解釋道。
“何謂竭澤而漁之法?”盧象升倒是第一次聽此法,示意李煥繼續往下。
“西北連年乾旱,已經養活不了這麼多百姓,災民們留在西北要麼被餓死要麼扯旗造反,除此之外別無他路,所以為了讓百姓有條活路,何不引導西北的這些災民南下取食?”李煥小心提議道。
“可這糧食依舊沒有着落啊。”盧象升始終抓着問題得最關鍵的點,糧食就是解決所有問題得關鍵,災民南下取食不過是權宜之計,真要讓災民大規模南下,那很有可能把整個南方給攪亂了。
“大人聽我細細來,此前我在太和為了安置災民用過一個以工代賑的法子,就是將這些災民集中收攏起來,讓這些災民出賣勞動力換取一定的食物,我覺得此法用在今日的賑災再合適不過。只要操作得當,西北的災民完全可以被臨近州縣給消化。”
“災民一旦分散到臨近各州縣,相當於將賑災的壓力也分解到地方。”李煥見盧象升聽得認真,立即繼續道:“當然朝廷也不能光讓這些州縣白白出力,對於這些地方的百姓可適當減免一些賦稅,對於這些地方的官員,特別是賑災得力的官員,朝廷可表彰提拔。”
既然壓力的總量無法改變,那隻能增大接觸面積,接觸面積越大,那單位面積內受到的壓強也就越,李煥當年的物理成績不差,這點道理還是知道的。
如今西北有五百萬的災民,若是由中樞統一賑災,那光這賑濟糧就能把這大明朝廷拖垮,但若是把這五百萬的災民分散到臨近西北的數十州縣,每縣平攤下來也就數萬災民,那壓力就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