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是這些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沒辦法打破這個規矩,他們能做的就只有用新的地方士紳來代替舊的地方士紳,隨着這些強勢君王的老去,基層權力又回到了這些地方士紳們手裡。
不管結果如何,均田賦和抑豪強總算有人做到過,可改科舉和抑皇權,則是從來沒有人做到過,也沒有人敢這麼做。
首先是改科舉,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科舉不僅大大削弱了門閥士族,更讓寒門子弟有了上升途徑,這本是一樁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可萬事有利就有弊,科舉的目的是為了為國掄才,當然為了吸引天下英才為朝廷效力,朝廷自然也要給讀書人一些好處,這其中最實惠的就是一旦讀書人中了秀才有了功名,那朝廷不但每月給這些讀書人發生活費,還減免了這些人所有的徭役賦稅。
如此大的好處讓天下的讀書人無不削尖了腦袋往裡面闖,而恰恰大明朝採取的是八股取士,如此呆板的選拔模式讓天下讀書人只知道鑽在故紙堆里窮經皓首。
可這些讀書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考科舉的時候,歐亞大陸的另一端,麥哲倫的帆船早就起航,一個大航海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時代變了,那選拔人才的方式自然也要變。
只是任何的改變都是痛苦的,特別是對已經習慣了只讀四書五經的大明讀書人來說,這樣的改變無異於扒了他們的皮。
可不扒了大明讀書人這層皮,這些因循守舊的讀書人又如何能迎接這個新的時代?
改革科舉勢在必行,但李煥一旦想要改變科舉的方式,必然招來天下大多數讀書人的反對。
當然如果得罪了讀書人大不了在歷史上留下個千古罵名的話,那限制皇權就是自尋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