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朱厚照擺了擺手:“農稅、商稅增長多少,並不要求攤派到南北直隸或其他行省。農稅能否增長,靠的不是盤削欺民,那是殺雞取卵,真正要想讓農稅穩步增長,需要的是安民于田,安民於鄉土!如江西,十萬亂民聚在山林之中,若將他們招撫至田間,一人耕作五畝地,那便是五十萬畝,一畝收兩石米,便是百萬石!”
“增加農稅的關鍵,在於讓更多百姓有田可以耕種,有地可以耕種,且願意耕種!耕種的田多了,產量上來了,朝廷的農稅自然而然便會增加。為何要攤派?完全不需要!若說攤派,那就應該攤派各行省招撫流民多少,新開荒多少。諸位可明白朕的意思?”
孫交點頭,李鐩、傅珪等人也認可。
雖然敲定了農稅增長幅度,但對暫時還沒推行一條鞭法的行省不強行確定稅額,還是按老規矩辦。朝廷與布政使司真正要抓的,是耕者有其田,弄弄治安,少點流民賊匪......
招撫流民百萬,聽着駭人聽聞,大明竟有如此多流民?
確實有,而且這還不是大明所有流民的數量!
比如四川,雖說民亂正在平息的路上,且招撫了不少流民,但沒有田,沒有家,四處流動的百姓依舊有十幾萬之眾,這還是公文上的數字,到底有多少,並不好說。還有湖廣,那裡也亂糟糟,流民不下五萬......
流民很容易成為盜賊匪徒,一旦有民亂,這群人又會被拉過去當壯丁,若是不治理流民問題,大明的造反問題估計年年有,不過是大點、小點的區別。
工部尚書李鐩問道:“陛下,興建七座百萬倉,臣以為可以縮減至四座,京師之地的糧倉足夠供應京師,而百萬倉需要徵調不少民力......”
朱厚照微微搖頭,嚴肅地說:“宣言的內容不可以討價還價,說七座便是七座。另外,這七座百萬倉不是修建在京師周圍,而是修建於地方之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淮安、鳳陽等地十分容易遭災,這些地方府衙的備災糧往往不足以應對大面積災害,這百萬倉便是為應對極端災害所準備的。”
“朕希望各行省有能力賑濟災民,減少災民流動。七座百萬倉,直接掌控在朝廷手中,遇大災特大災害時,由大明銀行駐各行省分行提請,收百姓田契給糧食,避免田契落入大戶、官吏手中,百姓成為失去耕田的流民。這百萬倉,是大明銀行賑濟的後盾。”
這是一套獨立於地方衙署賑災體系之外的另一套賑災體系,是朱厚照穩定大局的重點支撐點。
李鐩明白過來,轉而問道:“那冶熟鐵應達到一百萬斤,是否太高了些,去年冶熟鐵只有七十萬斤......”
朱厚照微微搖頭:“京師正在鍛造新軍,火器製造將會越來越多,說實話,一百萬斤的鋼鐵產量朕都覺得寒酸,今年一百萬斤,明年就應該上兩百萬斤......”
一百萬斤啊,用後世的單位換算下,那就是五百噸。
一枚東風都五六十噸,大明一年的冶鐵產量還不夠十枚東風的,本來就有火力不足恐懼症,這點鐵產量,能打多少大炮,制多少火銃......
鋼鐵產量是底氣,沒這個底氣在,朱厚照想雄起,怕也硬不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