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其實在古代也有,在北宋時期,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到了清初,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製出了光學玻璃。
不過,我國古代的玻璃,一直是較為簡單的低溫鉛鋇玻璃。
因為化學成分和燒成溫度的原因,遇到熱水就炸,因而根本無法用來做生活器皿。
不過在這個時期,這樣的玻璃也沒有,才會造成琉璃的高昂價格。
製作玻璃需要的材料有,石英砂,石灰石,長石,純堿!
石英砂是石英石經過破碎加工而成的顆粒狀,這個在新奉縣就有。
石灰石,長石更是多見。
而純堿呢,古代早就使用。
其實日常中所見之物,究其製作,原材料都是很長見得。
然後就是配料了,
將各種原料按照合適的比例混合。
然後怎麼做呢?這一點是跟冶鐵比較相似的,溶煉。
將配製好的原料經過高溫加熱,形成均勻無氣泡的玻璃液,然後是將熔製好的玻璃液轉變成具有固定形狀的固體製品。
最後讓它逐漸冷卻退火,最終成型。
當然說起來是很簡單,實際製作過程中,經曆了不少的試驗。
像現在也隻能做一些小的瓶罐,大麵積尺寸的玻璃還沒成功,因為缺乏合適的模具。
不過這個問題,王輔臣他們已經在研究了,相信不日就會成功,因為王康建新城,建造現代房屋,
就準備用上玻璃。
而且,玻璃更能為他帶來巨額的財富,再加上香水的研製成功,絕對會掀起一場新的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