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燦點點頭:“聽過,張天師位子就像衍聖公一樣,是世襲罔替的,切不被王朝更替所影響。”
張隊嘴角不由的翹起:“看來你小子還是懂一些,一般人對於張天師以及正一教的理解都是存在於傳說中。
按世俗世界來講就不得不提起以為明朝末年的著名史學家張岱,他在《陶庵夢憶》中表示:“天下隻有三家人家,山東孔家、江西張家、鳳陽朱家……”
因為當時處於明朝時期,“鳳陽朱家”指的是朱明王朝。
“魯東孔家”則是指孔子“衍聖公”一脈,由孔子的嫡係子孫一脈相承,到了明朝末年,衍聖公孔衍植是孔子的第64代孫。
這兩家人家,“朱家”代表著朝廷,而“孔家”代表著兔國兩千多年來的文化正統,張岱口中的這“贛西張家”指的便正是龍虎山張天師一脈。
兔國古代三大宗教,道教、儒教、佛教。其中,佛教是外來戶,而道教和儒教長期並列,在兔國文化傳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張岱口中的“張家”,正是兩千多年兔國道家正統、一脈相承的“張天師家族”。
張天師家族影響了兔國1800年,在很長一段時間,人們把張家和孔家並稱為“南張北孔”。至於這張家的興衰還得從西漢說起。
西漢末年,開國功臣張良被後人稱為“謀聖”,張良助劉邦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他不戀權位,癡迷於黃老之道。
張良死後,他的後代也精通此道,代代相傳。到了西漢滅亡、劉秀建立東漢時,張良的第7世孫張大順是其祖先張良的鐵杆追隨者。張大順“好神仙之術”,他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陵”,希望這個兒子能夠襲承先祖之誌,登陵成仙。這個叫張陵的孩子,因為開辟了道家天師道,因此後人稱他為“張道陵”,又稱“張天師”。
張道陵幼年時,聰慧過人,7歲那年,他能把一部《道德經》倒背如流。後來被舉家到太學讀書,張道陵在太學讀書萬卷,天文地理、河洛讖緯無所不通。當年太學有一千多名學子,大家都鑽研儒家學問,張道陵卻歎息儒家學問不能解決“生死”這個哲學問題,於是,張道陵決定放棄儒學,改學黃老之道。
26歲那年,朝廷任命張道陵任江州令,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那裡多山川,張道陵常常到深山中思考人生,不久他辭官,專心修道。朝廷珍惜張道陵之才,漢章帝、漢和帝兩位帝王先後派人找到張道陵,想聘請他入朝為太傅,張道陵無意仕途,他隻想遊曆名山大川,訪道求仙。
後來,張道陵和他的幾位徒弟一起來到贛西雲錦山,雲錦山風景秀麗,是修道之所。相傳張道陵在雲錦山盤桓數年,結廬而居,並且在此地煉丹。因張道陵道術有成,雲錦山經常有龍虎出沒,因此雲錦山被後人稱為龍虎山。這也是贛西龍虎山是道家聖地的原因。
約在公元142年也就是漢順帝時期,張道陵聲稱他得到了太上老君下凡親傳,讓他為民間掃除妖魔,救護萬民,張道陵因此創立了道教,並尊老子為道教祖先,以“道”為最高信仰。
張道陵創立的道教名為“正一盟威道”,又稱“天師道”。張道陵廣收門徒,在四川、陝西等地一度十分風靡。因入教需要納五鬥米,因此又稱“五鬥米教”。當時天師道按照區域,可劃分為24個教區,規模非常龐大。
根據道教傳說,張天師活到了123歲羽化“成仙”,他臨終前,留下丹藥、斬邪二劍、“陽平治都功印”傳授給了他的長子張衡,並留遺命,張家子孫世代繼承他的衣缽。
張衡這個名字你應該並不陌生,但是,張道陵的兒子張衡僅僅是第二代“天師”,和那個造地動儀的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可不是同一個人。道家關於張衡的記載很少,第三代天師張魯卻是一位名人。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當年劉備要取益州,主要敵人有兩位,一是劉璋,二是張魯。張魯在《三國演義》中隻是一個小角色,但在道教史上,卻不可忽略。當年,張魯盤踞漢中,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把漢中治理得民風蔚然。
張魯治理漢中的方式非常奇特,他在治內不舍管理,全部以教法來治理百姓。例如,教法規定:百姓如果犯錯,會被原諒三次。到第四次的時候,則會重罰。如果犯的是小過錯,則需要修一百步路來贖罪。
這種治理方式,和現在的“駕照扣分”有些類似,出人意料的是,張魯所治理的漢中,在東漢末年的亂世,猶如一片世外桃源。
公元215年,曹操在擊敗馬超之後,南下擊敗張魯,奪取漢中。曹操深知張魯在百姓心中的分量,沒有殺張魯,反而封張魯為閬中侯,張魯因此遷居鄴城,這也促使了天師道在中原地區的發展。後來劉備殺掉夏侯淵,奪取漢中,張魯這個人物,似乎淡出了曆史。
兩晉南北朝時期,天下戰亂不休,為了避世,許多世家子弟選擇加入五鬥米教,例如“書聖”王羲之就是其中之一。許多人都知道,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機,其實,在佛教發展的同時,道教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